比如自 1920 年 4 月 3 日起,激烈反对使用「她」字的寒冰与刘半农及其支持者就在当时的报刊杂志上以数篇你来我往的文章争论了关于「她」字的存废问题。 这类反对意见最主要的依据无非是说中文没有必要非得按照外文的惯例来徒增混乱,创造新字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从文字使用的实用角度进行批判以外,对于「她」字更强有力的反对则来自女权主义者。与一般人想象中「她」字的应用是女权运动推动的产物的判断截然相反,「她」字的使用其实一度遭到一些女权主义者的严厉批判。 批判的核心观点认为,以「亻」旁表示男性,却以「女」旁表示女性是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尤其是对第三人称代词用字的讨论进一步分化,有人提出并开始以「牛」旁的「牠」对应 it 之后,「她」字更是被指为隐含女性非「人」的观点,因而遭到抵制。 当时的《妇女共鸣》杂志还发表了《本刊拒用「她」字的启示》一文,强调在表示女性第三人称时只使用「伊」字。 一直坚持使用「伊」的《妇女共鸣》杂志 出于以上这些原因,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文世界里,相比「她」,用「伊」来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选择显得更为主流。 但这种态势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她」字的「女」旁更能直接体现其含义,且「伊」字的读音与大众口语中男女性第三人称普遍皆读作 tā 的习惯相左,再加上后来「它」与「牠」的并用竞争,也避免了必须将「亻」「女」「牛」并列的尴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女权主义者的抵制情绪。于是,「她」字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 而且虽然遭到一些女权主义者的抵制,但同样有很多女性作家并不觉得「她」字隐含侮辱女性的意思,并乐于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她」字。 冰心是最早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她」字的女性作家之一 此外,伴随郭沫若、许地山、王统照、郑振铎、茅盾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作家使用「她」字造成的影响,「她」字开始逐渐逆袭,成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主流选择。 朱自清、叶圣陶、周作人、鲁迅等此前习惯使用「伊」字的作家也都逐渐顺应大势,改用「她」字。 鲁迅在 1924 年发表的小说《祝福》中正式使用「她」字 而在 1923 年底中华书局出版的《国语普通词典》、1932 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通行全国的《国音常用字汇》、1935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准国音学生字典》、1935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标准语大辞典》等权威字典中也都将「她」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到了三十年代中后期,虽然就「她」字的读音还存在一些分歧,但除了陈寅恪等极少数学者坚持反对以外,「她」字作为中文里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事实已经基本被大众所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从五四时期的文本到如今的网络语言中,中文世界似乎一直乐于创造各种第三人称代词用字。 到现在为止,被用来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汉字,除了以上提及的他、她、伊、它、牠 、彼以外,还有佢、祂、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