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尔顿《新生活报》在线阅读

哈密尔顿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5|回复: 0

于丹:我出生在一个糟糕的年代 我依然被中国文化成全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125

回帖

4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731
威望
254
金钱
1131
注册时间
2009-12-6
发表于 2012-11-11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险经纪:Jonathan Mu

方正贷款

北美华人新生活

旅游资讯

心理热线

新客户广告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本帖最后由 hijames 于 2015-8-31 20:57 编辑
: i+ M4 i! ?* [5 i4 w& e8 x: A& I& P# P
000
4 q. v' z, ~; q- ^) ~333, G; @% I! K; S. J9 {. E
●“读书不是非要拔高到一种信念、一种要求,简单来讲,阅读应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 R2 ]' u" T2 {7 Q9 ]$ Y7 o
●“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用一个搜索引擎便可以查到想查的词条,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心灵的搜索引擎。 ”  F2 [9 g6 h* S# u2 e- C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是让它作为动词的形态活着,从时间上要在当下解读,从空间上要有国际视野。 ”以上内容,引自著名学者、十八大代表于丹在台湾参加“名人谈读书”讲座时的发言。征得于丹教授同意,《解放周末》将发言内容整理后予以独家发表,以飨读者。7 k0 z. t, }8 F+ w
■我小时候深信不疑、而长大以后越来越怀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角度* E- `9 f. D1 ~2 o2 I* |* C9 K" q
关于阅读,我一直觉得它是一种依赖机缘和悟性的个人行为。读书不是非要拔高到一种信念、一种要求,简单来讲,阅读应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如果不读书就像少喝了一杯茶,或者是你上床前没有刷牙,会让人有那么一点点难受,这种读书才是脱离了急功近利的、为了文凭的阅读,而是回到了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 E$ N4 C+ j8 u# O
今天的阅读,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获取知识而阅读,需要用头脑。另外一种是为生命而阅读,那是要用心灵的。也许用头脑的阅读,是有用的阅读,因为它可以考文凭,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技巧。而为心灵的阅读,我把它称为无用的阅读,也就是开卷有益,最后读出来的那种境界,有点像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说的“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也就是说,读书读到最后,仰望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果这样的人生都不快乐,还要追求什么呢?
) p7 H( _- h) f1 u1 g读书如果能够让我们心生欢喜,面对这个不甚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有一种力量去改变它,对自己沮丧的心事也能去改变,那看似无用的阅读,也许是真正用来养心的。
! l. n& ?* x* P7 m! O% o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既叫“读书”也叫“读心”。我想,读遍别人的书,最后是为了读懂自己的心。我们只有懂了自己的一颗心,再去看世相人心,自己的智慧才会更透彻。
6 e1 E8 K% D9 K, D9 X- F: ~我来台湾之前,刚刚接受一家媒体采访,他们问了我一个问题——有什么事情是你小时候深信不疑、而长大以后越来越怀疑的?他们告诉我,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访问过很多人,很多人说越长大越不太相信这个世界了。我的回答是,我小时候深信不疑、而长大以后越来越怀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角度。- f8 A0 \0 j3 j+ L* N  Z: p
我们看这个世界,年少时都会意气风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就是正确的。但是越长大越发现,每一个人都带着他所有历史的总和,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世界的时候都有他的理由。我们多换换角度,将心比心,用别人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也许对自己就是一点修正。很多人都会说,越长大越觉得人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善良和美丽。其实我对这个社会一直在传承的核心价值,从来没有怀疑过,只不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决定了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
4 Z/ H1 u% A7 d8 G* [读书,一方面它带来生命的自信,另一方面,它会让自己的心更多去看去理解别人的角度。8 e& N+ F0 s& |  P
星云大师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12岁的时候跟着妈妈从扬州出发去南京寻找父亲,走到宜兴的时候,恰巧有机缘,遇到师父问他愿不愿意出家,他就决定出家。第一次去寺里见住持的时候,住持问他为什么出家,他想了想就拍着胸脯讲,是我自己愿意出家。结果这样一句豪言壮语,遭到住持劈头盖脸地用藤条打了一顿,说,你自己想要出家就出家?没有师父领你,你出得了吗?星云大师想了一想说,是师父要我出家。结果住持又打了他一顿,说,师父要你出家你就出家了,你没有主见吗?第三次再被问,星云大师想了想说,是师父要我出家,也是我自己愿意来的。结果面对这么一个完满的答案,住持拿起藤条又打了他一顿。打完以后继续问,谁让你出家的?一个12岁的孩子,打也被打懵了,就说,我也不知道,你打我就是了。没想到住持说,这回可以了,放下了藤条,然后为他剃度。, _9 L4 N' u# c2 {% q+ c
这个故事,我在大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讲过。大家也都清楚,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也有他们的艰难。人要怎么进入社会呢?我们一开始只读书,就会读出自己的角度,自己总觉得一个人带着自己的角度到世上来,带着自己的宏图伟愿去建功立业,去承担世事,这一定是对的。但是就开始不断被修理,被左打一顿、右打一顿,反正单一的角度都不对。+ @3 g6 b- }" G* c" W* \
那么到了第二重境界就会想,我有这个角度别人有那个角度,我兼顾一点,这个时候就成熟一些。但这个时候还挨打,人心就会出现不平衡,就会愤世嫉俗,甚至怨天尤人,就会以偏概全。如果只读书不读心,那人就会觉得世相人心都是我的对头。但这个时候,如果从读书走到读心,其实就走向了第三重境界:读懂自己的心,读懂世人的心,就会觉得世界永远比我想象的复杂,但是我不能因为挨打而停止做我该做的事。那么他就会很勇敢,也很坦然地对世界说,你打我就是了,我继续做我自己的事。人真正有了这种坦荡和无私,这就是他不挨打的开始。$ Z* C, c  V2 L3 m/ S2 X) m
这个故事也让我思考,阅读到底有什么意义。养好这颗心,养大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坦然行走,并且去完成自己的承担,我想这是阅读真正的意义。阅读不是象牙塔里个人化的小情小调,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滋养了生命以后,真正把它变为行动去做事。
/ _: o$ n6 S& o' N* m9 P8 w■中国文化是一座高峰,殊途而同归,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走,最终我们都会在山顶相逢
: \& T; z1 I9 i9 v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多媒体阅读的时代,我们用一个搜索引擎便可以查到想查的词条,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心灵的搜索引擎。
) N3 _. t- a( v3 ^; a8 L- e什么是真正好的阅读呢?就是不断开悟的阅读。这个“悟”字写得也很有意思,是“见我心”。小时候张开眼睛以后,总是为世界上的那些惊奇、美丽去感动、去欢呼,长大了以后又为它的丑陋、冷漠去愤慨、咒骂。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如果没有一个内心的力量去做平衡,那人就会越长大越迷惑。& I: o- j4 S: b% i
中国文化的儒释道,其实内心价值是相通的。我们看看中国儒家讲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为什么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外在的行为很多可以确立标准了,但40岁才求诸内心,智者不惑,开始从外在的社会标准认同,走向内心的权衡。( X1 @) `" v7 [4 ?3 M, h
其实大家看,迷惑的“惑”字写得也蛮有意思,上面是一个“或”,下面是一颗心,这几十年间社会的变化太快了,我们从原来没有太多选择,走向越来越大自由,越来越多选择,当客观世界“或”此“或”彼,太多的选择,都压在我们的一颗心上,这颗心终于左右不定了,迷惑就产生了。
; ]3 B/ U9 w, F7 x0 Z+ Q8 H$ z所以如果到了40岁,人还是没有内心抉择的标准和制衡的力量,又怎么面对世相呢?到50岁“知天命”,就是从知道内心的标准又重新走向宇宙自然,了解天地万物的原则跟自己的平衡。 60岁终于“耳顺”,就是在听到任何刺耳的语言时都会了解别人的角度,会包容体谅。耳顺是心顺的前提,到了70岁才能走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内在的、个人生命的标准,“不逾矩”是外在的社会规范的制度,真正的内外合一才叫做“顺”。8 p, \- t+ K+ H2 R
道家也一样,在庄子的《逍遥游》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叫做“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举世誉之”,就是说即使全社会都在夸奖你、赞美你,“而不加劝”,你如果觉得到此为止了,也不要再向前多走一点、多做一步。反过来“举世非之”,当全社会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过错的时候,“而不加沮”,你的内心如果有定力,有选择的标准,你也不会有更多的沮丧。 “定乎内外之分”,一颗心是一种力量,平定了整个世界跟你的均衡,“辨乎荣辱之境”,人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
0 O& _- U! z( L/ |8 p$ m1 f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化是一座高峰,殊途而同归,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走,最终我们都会在山顶相逢。其实人会越走越谦逊,因为我们看到世界上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角度,最后我们会一步一步循着不同的路走向山顶。/ A% F; o& p1 p$ r* Z) O9 M' ?5 \' H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读书最终会归于我们的一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一直很认同《礼记》上面讲的一句话,叫“地载万物,天垂象”。大地承载着万物的生长,但是不要忘记了天空对应的那些星象,那些潜在的规则跟它是对应的。接下来是,“取财于地,取法于天”,人可以从大地上取得衣食住行各种财物财宝,大地愿意供养儿女子孙,但同时不能忘的是“取法于天”,我们只有遵从苍天的法则,才不会坐吃山空,才不会破坏了未来的持续发展。人的感情则叫做“尊天而亲地”。人要尊敬苍天、亲近大地,“尊天”就尊重了秩序,“亲地”就有了保护之情。/ |5 D: ~+ p% S) }" a
进入这个世纪,国际上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等等,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都曾经讲过。面对当前各式各样的理念,中国人有自己的语言去和世界的语言对接。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呢,当读清楚了中国人一路上的精华思想,把所有的哲学理念融会贯通,它一定会给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一份力量。
& }) P1 J4 h3 G■即使我们今天破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如果少了一颗心的话,我们还是回不来9 c) u* r+ P' H2 S; f
多看一看我们中国人的这颗心,看看我们的中国字,回到我们的“竖心旁”和“心字底”。西方人用头脑思维,但中国人是“心”“田”里的事,叫有所“思”,“心相为想”,心上如果牵挂美好的事物,想起自己家的小孩子,想起春天的花开,那个心思流露出来时,你的脸上就会带着笑。如果要是总在想着你的仇人,想着报复,你脸上流露出来的也不会是什么好看的表情。  l! U) p8 @( p
“慈悲”也都从心。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苦难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非心为悲”,痛得一颗心都碎了,那是真的悲伤。如果没有慈悲之心,只是拿钱去做事,那算不了善心。所以中国人讲“感恩”,“因心”而起才是“恩”情,要用心思在里面。而一旦做错了事情,我们会“忏悔”,我们有“惭愧”,都是竖心旁,也就是说,人心里对自己要有反省和校正。) ~! f7 c* j$ d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就是“懒惰”。 “懒”在中国人看来不是肢体的事情,而是心里懒,一个人如果说我就是懒得上班,他的岗位一定没有给他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一个人说回家就懒得收拾,就懒得跟家人讲话,一定是心里出了问题。大家谈恋爱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懒人呢?
9 u& q4 L' l& |) w' H9 R在越来越注重头脑算计的时代,如果我们肯回到一颗心,少一些计较,多一些真心,用心去投入,不去做那么多的、那么细的目标设定,也许我们往前坦然地走,反而会更从容一些。( k% [* r4 v$ O* q$ H
所以读心是什么呢,就是要读出我们养起的这颗心。有一些中文的概念是不太好译成英文的,比如说“肝肠寸断”、“肺腑之言”、“打腹稿”、“一肚子学问”……这都是我们中国人这颗心的支撑。东西方在解剖学上来讲人的生理结构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人对于心灵的那种信任,一定不把它只当作一个器官,而是把它当作我们生命那个本初信念的发源点。; g; d6 {8 }! U- I0 W) Z
即使我们今天破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如果少了一颗心的话,我们还是回不来。那么我们的悟性在哪里?我刚才讲到儒道释,其实这几家哲学的源头有一个共同的交集点,就是一颗心。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去反省自己的行为,每天都要问问“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如果转换成今天的语境就是,我们的职业角色上有没有守住忠诚?我们的伦理角色上有没有守住信用?我们的自我角色上是不是有一种学习和提升?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职业角色、伦理角色和自我角色平衡好,前提是你还有颗心问问自己,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指摘你。+ u7 A0 g* E% N0 d6 V6 W8 R6 k/ s
道家的核心大家很了解,庄子有一个观点叫做“乘物以游心”,讲我们在物质世界上都像乘车乘马那样穿行而过。我们的今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穿越物质世界,最后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叫做“游心”,达到心游万仞,就是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逍遥游,这个起点还是一颗心。
) D% i% ]7 g% ~中国的儒也罢,道也罢,释也罢,如果真正看到了中国人本初造字的这个依托、这一颗心,我们就找到了关键。今天这个世界还不够好,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它?如果我们一时改变不了世界,就从改变自己开始。我是做老师的人,我面对我一届届的学生都想跟他们讲:把自己的心养好,我们才有信念,才有态度,也才有力量,去建设制度,让社会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1 f# O1 Y: _: y9 X' u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基础单元,每一颗心都是我们可以抓住的依据,当一切的阅读和修养归于一颗心的时候,我们就同时拥有了整个世界。5 V: L' b( M" M" t( O3 w/ ]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动词“文化”活着,就能够把中国文化带遍万水千山& o0 c: z. H2 P
今天早晨,我和朋友一起去阳明山拜会林语堂先生的故居。我一直觉得中西文化的融合,在20世纪有一个成功的中国人的样本,就是林语堂先生。他对自己的评价叫做“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中国人哲学的最根本,如《周易》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中国人是讲平衡的,如果我们只有一只脚,就只能跳着往前走了。所以他是两只脚踏中西文化,也就是说他先有一只脚在自己的本土站得稳,立得住,另外一只脚才跨得出去。
0 i; K  b  W5 z; U& t7 e2 L# i! f他是有说服力的,首先是他出发前有中国的学养。其次,他出发后,真正在世界上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容器完成了学问的化合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累积。他在生命的化合反应之后,又回得来。所以当他归于阳明山,钱穆先生为他题写了墓碑,他安卧在自己书房的后花园。我们觉得这个中国人是一个真正走得出去也回得来的人。
* [% k" o5 x/ ~- W6 z( t我一直记得《周易》最早对于“文化”下的界定,叫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文化”最早的界定。这里它给了我们两个坐标:第一是宇宙自然的坐标,第二是社会人生的坐标。站在宇宙自然,就要观察天文,了解四时春夏秋冬的更迭,添衣减衣不得病。第二在社会人心中要“观乎人文”,每一个人的想法,我去观察,然后提炼出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再去流化人心,这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 B+ S# u" t6 B
“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名词,但其实它原始的意义是文而化之,也就是说以观念化入生命,化入行为,流化人心。如果我们只是文而不化,只是说我们现在有多少文明的遗产,那个遗产其实无关于我们今天的幸福。所以我们今天提倡文化,是让它作为动词的形态活着,也就是说,第一从时间上要在当下解读,第二从空间上要有国际视野,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像林语堂先生那样去融会贯通。' r2 K2 j# t+ i$ R, a
我们今天总怨世相太复杂,有的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的心不静而已。大家出去坐公交汽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受,如果你在一辆运动的车上,旁边也过一辆运动的车,那感觉会很错乱,因为那辆车一会儿去你前面了,一会儿退你后面了。如果你是静止的,那辆车过去的速度相对就真实。
0 [/ i' V) K* E( }9 R今天的世相很难读解,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有了空灵虚静、博大深沉,再去看世相的时候,就不仅看得清,而且我们能够去做事。思维观念决定价值与行为,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面对世界的态度。" N% `/ f. e7 {" Y9 \6 @7 Z' d
我之所以在今天提倡中国文化,是因为我个人的生命是被中国文化成全的一个样本。我出生的时候,刚好是“文革”“批林批孔”的那个时代。由于父母的缘故,我读了很多中国的经典文献。我生长在那样一个糟糕的时代,后来去学习中国文化时都会觉得它对我如此有用,那在我之前的人,文化没有被斩断,在我之后的人又恢复了教育,可以说他们比我的条件都要更好。我相信我能被中国文化成全,就会有更多的人被中国文化成全,这种成全不是一种封闭的倒退,而是我们越过历史的尘埃,把古圣先贤请到今天,点拨我们的生命以后,让我们出发走向世界。* t' C( l3 G, `- @$ I9 C: V
我们这个世纪还应该出现很多林语堂先生那样的人,也许我们每一个人,以动词文化活着,就能够把中国文化带遍万水千山。
! a/ w8 @$ H' J% D333
  A7 {& g5 S$ I5 p0 A' j0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哈密尔顿华人网

GMT-4, 2024-11-2 06: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