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回(3) 超级变变变
, l$ p7 ]! G' B: ]+ h很多意象,并非肉眼可见,乃是心眼可见。对于这种意象,真正有心眼的人,一望而知。没有心眼的人,便会以为是人家凭空想象、信口开河,于是认定了,自己也可以凭空想象、信口开河、获取周围人的钦羡和仰视。
/ L% {' X+ @% t文人墨客的诗意、文笔,往往也出于此种能力。有人的确是有这方面的灵气,更多的人是依葫芦画瓢的有样学样。玄奘法师自己以前洋洋自得的文学才情,他不知道,往高深境界走下去,竟然也会通脉开穴、也会演变成高深的法力。因为不知道,就沉溺于片面的才情,误入歧途。) v# ~1 c% A" |4 {- i* L, }8 ]- `
情中有善、通向高贵,情中有恶、通向粗鄙,在欣赏明媚春光中的玄奘,莫名其妙的,忽然一抬头,发现眼前就冒出一座高山来,此山之高大,甚是吓人,远望着与天相接。那么,应该就是“接着青天,透冲碧汉”的吧。不行,作为老大,我得抓住机会,向徒弟们发表发表高论,三藏扬鞭指道:“悟空,那座山也不知有多少 高,可便似接着青天,透冲碧汉。”
) `: _ s( Z; Y1 W
1 w& ?% z h5 [3 u; `# Z可是EQ依然不高的猴哥,一点都不给面子,冷眼加冷言:“古诗不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但言山之极高,无可与他比并。岂有接天之理!”老孙口中这首古诗,据查乃是是北宋名臣寇准在七岁时所作《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此诗一方面极言华山之高“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一方面首先说明,再高的山,也是在天之下,没有山峰可以与天相齐的。乾坤各自广大,但并非一个层面的事物。诗中明确表达着天尊地卑的秩序感。" d m3 I* G$ J$ o' }
无疑,按照纯粹文学的观点来看,玄奘的话儿,算是很有想象力。起码,在文青们眼里,他的想象力足够。但是失去真正宇宙结构框架的这种想象力,完全沿着感官直觉进行线性扩展思维的这种想象力,跟牛顿时空体系观本质上是一回事。物质数量的变化,一定会引起时空结构的变化,这个本质,是完全不符合人类感官知觉的。 H' |, _" Q, g/ S/ W
悟空的话,让玄奘很尴尬很窝火,心里不痛快、闷声不说话。然而悟空的话引起了八戒的好奇心,八戒道:“若不接天,如何把昆仑山号为天柱?”不管有时如何不堪,老猪还是曾经颇有见识的人儿哩,清楚知道,昆仑山对于修行人的重要性。3 H& a6 w( X8 Y4 ?/ I
孙悟空解密曰:“你不知。自古‘天不满西北’。昆仑山在西北乾位上,故有顶天塞空之意,遂名天柱。” 上古传说,共工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不周山传说就在昆仑山的西北,昆仑山在中土的西北。经过共工氏这么一撞,不周山折了,昆仑山歪了,西南方的地维断了,好像因此就,地球自转的轴偏了,日月星辰都错位了。而根据更古老的传说,大禹治水之前,共工氏撞不周山之前,中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中国人就在昆仑山周围生存呢。3 l8 N0 \ z! E3 s
可是,西游记中的地理结构,跟现实中不是相同的。孙悟空说的这个西北方向的昆仑山, 也不是现实中的昆仑山,他说的是人身体内的昆仑山。身体上的西北乾位上的昆仑山,所在的位置,对应于看不见的通道的上下界出入口。现在玄奘,就是卡在这种窍要的问题上,悟不上去了。说他卡住,原因是什么?
8 T5 a: d/ [: H" o( }% M9 F3 q4 X你看,从诗中,他目前已经是一片春光明媚的境界“物华交泰,斗柄回寅。草芽遍地绿,柳眼满堤青。一岭桃花红锦涴,半溪烟水碧罗明。几多风雨,无限心情。日晒花心艳,燕衔苔蕊轻。山色王维画浓淡,鸟声季子舌纵横。芳菲铺绣无人赏,蝶舞蜂歌却有情。”以前修行境界的景致,是万物生发,现在的境界景致,则已经具备结构美,所谓之“意境”,景致留白处、有意象上的填补,没有陆地奔跑的生物, 而是燕雀蜂蝶等轻盈飞舞的生物。
2 n' r z* _& J" O D( k& [可是行走间,忽然就有高山阻拦,而这高山惊悚阴暗、邪气纷纭的样子“林中风飒飒,涧底水潺潺。鸦雀飞不过,神仙也道难。千崖万壑,亿曲百湾。尘埃滚滚无人到,怪石森森不厌看。有处有云如水壑,是方是树鸟声繁。鹿衔芝去,猿摘桃还。狐貉往来崖上跳,麖獐出入岭头顽。忽闻虎啸惊人胆,斑豹苍狼把路拦。”
% E* S' e' _8 i% L6 ^. G/ N
# P+ a8 Y7 p+ p! C" z# x0 z更奇怪的是,等到越过这森森怪山,忽然又转折为祥光蔼蔼、彩雾纷纷的美好景象、楼台殿阁。然后后面玄奘就果断上钩了。因为他的本心、他的理智,已经被怪山阻拦,留在了山的那边。
! ^! Y- u$ O" Q" c因为在修行的道路上时间漫长,因为急于修行成功,玄奘来不及冷静的想,修行的目的地,怎么可能毗邻邪怪地域呢!
' q: ]# C% ]+ `玄奘忘记了修行大义,暂且不见怪于他。且说他眼见山门之后的表现。行者看罢,回复道:“师父,那去处是便是座寺院,却不知禅光瑞蔼之中,又有些凶气,何也。观此景象,也似雷音,却又路道差池。我们到那厢,决不可擅入,恐遭毒手。”1 h8 g& l+ A8 U4 p5 |( v
0 U- @" I& C+ ]因为孙悟空对玄奘有前面的言语过节,这时候玄奘眼里的孙悟空,已经是半个可疑妖怪的形象。孙悟空的金石良言,经过疑心和嫉恨的过滤,传到他耳朵里,就只剩下阴谋诡计。玄奘自认为抓住了孙悟空谎言中的漏洞,傲然的堵孙悟空的嘴,唐僧道:“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灵山?你休误了我诚心,担搁了我来意!”
' I, c& O- j! s( ]* c6 D9 X( j: ]& W6 _ N0 w, u0 M
有雷音之景,难道就是灵山?玄奘的低俗逻辑,在这一刻表露无遗。他认为的这个漏洞,就无视了孙悟空提到的关键疑点:一、有凶气;二、道路差池,地理位置不对。玄奘之所以无视这两点,乃是因为他,对这两点完全没有发言权,是他没能力求证的。有雷音之景,难道就是灵山?多年的修行中已经遇到过那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了,今天的他还依然抱着这种低俗的推理逻辑,的确不可思议。7 ^$ m0 V, w1 C8 @
但是这玄奘一出言恐吓之下,孙悟空的脑筋当时就被当头淋了冰桶一样木了,慌忙摆手说:“不是!不是!!”他当然是害怕这恼怒下的玄奘默默的念起紧箍儿咒来。老猪和老沙,都忍不住了纷纷发表高见。八戒当然是他一贯的神逻辑:“纵然不是,也必有个好人居住。”沙僧这时候,却理性起来道:“不必多疑。此条路未免从那门首过,是不是一见可知也。”" f6 \1 F1 H9 Y7 K [& J' i
' g7 G* g$ P5 p3 _
这时候,孙悟空已经不敢再提醒玄奘了。玄奘和老猪的这种脑筋,在凡俗世界中,是搞笑的,可是在修行上,则是可怕的。多少修行人,一次又一次的,栽倒在这个思维定势上。这个思维定势,如此僵化呆板,如此荒谬无理,却因为它是来自我们这个身体最低层面上的自生物,它就一次又一次的,反反复复的,迷惑着修行路途上的人们。不,不是它主动在迷惑人,而是人们,在求着它迷惑自己。这么虚弱的观念,却总是造成强大的阻碍和自欺,正所谓“道小魔头大”。这个观念,一变身不就是 “存在即是合理”?再一变身,不就是“唯物主义”? % p' w) w# f: h$ X
- f: \: V8 G S5 }! A- |0 J' p% _9 o第六十五回(4) 如何自欺- D6 o# v. `4 b/ {
那长老策马加鞭,至山门前,见“雷音寺”三个大字,慌得滚下马来,倒在地下。你看看,这哪有他一贯的仪态和修行人气度嘛。就算是真的来到了雷音寺,你这 么慌里慌张、一副窘样,得体吗?真的见到大神仙,那状态应该是杂虑思绪全无、心态平静、举止沉静,肃穆的状态。而唐长老如此失态,说明他现在是被急于成功 的侥幸心态所控制。小说作者仅仅用慌、滚、倒三个字,就入木三分的描绘出了玄奘的精神状态,他已经被强烈的执著给控制得神魂颠倒了,还以为自己的修行,到 了正果终点呢。1 k) @9 t. x! D$ s8 E7 {, T
这玄奘神魂错乱之下,还不忘记报复孙悟空的轻藐之嘴,骂骂咧咧道:“泼猢狲!害杀我也!现是雷音寺,还哄我哩!”这时 候的玄奘老师傅,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猴哥是谁了。他不相信孙悟空也就罢了,现在还断定了,孙悟空是在骗他、害他呢。你看他,宁肯相信“雷音寺”跟他 素无交情的这三个字,却不相信一直在保护他、一次又一次解救他于魔窟的猴哥。并且,这时候,你可以肯定,他肯定忘记了当初他错怪孙悟空,菩萨亲自领着孙悟 空见他的事情。菩萨当时的话,不用说,他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3 w; d# D' B2 b& M: G& \4 W! ]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把那山门上的四个字,只看见了三个。老孙陪着笑脸温 馨提示下,长老战兢兢的爬起来再看,真个是四个字,乃“小雷音寺”。哎呦我滴妈妈呀,这斗大的四个字儿,他愣是没看全。是的,他只看到了他愿意看到的那三 个字。不过呢,人们一般不都是经常这样么,尤其是当下的人们,尽皆如此。物以类聚、同构共振,如是错乱结构,则你被其解构、进入其错乱的结构。你以为是你适应了、进步了,而事实往往是,你被解构了,随波逐流,也是这个意思。0 Z6 X. }9 r$ r& I( k+ f4 E+ p3 T
三藏道:“就是小雷音寺,必定也有个佛祖在内。经上言三千诸 佛,想是不在一方,似观音在南海,普贤在峨眉,文殊在五台,这不知是那一位佛祖的道场。古人云:有佛有经,无方无宝。我们可进去来。” 小雷音寺,肯定不是雷音寺了,为何就能肯定,这里面必定有个佛祖呢?你看他,采用的是归纳法归纳出来的一条定理:“经上言三千诸佛”;“观音在南海,普贤 在峨眉,文殊在五台”。归纳得“每个佛祖一个不同的道场”。这个归纳没错,结论也算对。然而,他开始演绎了。只是,他的演绎,很奇怪。正确的演绎是,如果 遇见某个不认识的佛祖,那么他可能就有自己独家的道场。可是三藏演绎的却是头尾倒立的,他的完整逻辑应该是:一,这个小雷音寺,必定是个道场;二,这个道 场,必定属于某个佛祖;三,这里面的,必定是佛祖。甚至,他的思绪还飘飞得更远,四,“就是无佛,也必有个佛像。”
6 Q3 H* W+ i- f& s8 X$ D; z6 V2 K
当初,玄奘发下心 愿“我弟子心愿,遇佛拜佛。”不得不说,他做得算是很好,而且也很虔诚,不是一般修行人能比的。甚至,当他因企图拜佛塔被奎木狼星捉去差点丧命之后,依然 初衷不改。就这一点,就没多少修行人能做得到。很多人,就开始疑虑重重、畏惧潜伏心头。假如,让我们来假设一下,这一次的唐僧被捉被吃了,他留下的传说, 留给世人们的故事,将是一个悲壮的修行故事。对吧?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从世俗的层面上来看,就是在凶险的追求理想信念的道路上,不幸殒身丧命,就好像那些 攀登珠峰而丧命的登山者一样,为后人称颂,为同行们敬仰。4 a2 ]* W3 |$ O u2 ^. Q1 L- N8 v
而从修行的立场上来看,那可就未必是百分之百值得称颂的了。" ~& o. }8 ^. I7 y
因为,他一定忘记了,拜佛真正的目的,到底是干啥了。就如同日复一日、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诵经、修心一样,时日久了,他变得越来越固守修行形式的本 身,而淡化了提炼其中的内涵,忘记了,修行跟世俗读书一样,正道应该是孔子所云之“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每有新知,便是境界扩展或升华,那种迷雾中隐显新景观的欣喜、虚空中浮现新世界的惊讶,贯见的事物,你发现了他另外境界的样子。那种感受,才是真正的温故而知新。不说日常,只说修行的话。温故不能知新,在修行中,可是太大的问题,思维固化了。$ V# h- Q ^4 A0 F
这时候的玄奘,已经无可救药,孙悟空早已知晓,于是在玄奘讲述完自己的推理过程后,孙悟空立刻发布了免责声明:“不可进去。此处少吉多凶。若有祸患,你莫怪我。”
# \. S, v4 ^5 Z# K* D* O' ^- d7 _& {( f2 Q% Q/ _ q# k5 _
面对“胆小怕事不肯担责任”的孙猴子,玄奘傲然的说:“我弟子心愿,遇佛拜佛,如何怪你?”眼看那玄奘,换上了佛祖的袈裟,结束了衣冠,里面的妖精,就心里踏实了,这厮好骗。面对玄奘这等固守肤浅认识,还自认坚定的废柴,注定邪悟的好材料,佛祖居然还安排他去取经,不骗死他,这心里实在不平衡,来,通过 装蒜搞死他:“唐僧,你自东土来拜见我佛,怎么还这等怠慢?”。
% g$ g! u0 s6 @/ |) ?7 G$ X2 v6 m1 X) v) [8 Q$ j' a
! o% p# C: P- g/ D% |; r, h1 x第六十五回(5) 为何自欺
1 x& v* o3 h: ?( e% s# E3 Z
( c4 k: A+ v. E0 K# {1 M* |8 B. p 可不要以为,妖怪都是没品的。妖怪们本相,都是奇形怪状、甚至丑陋不堪,审美观不同么。由于审美观的差异,纵然妖怪们能轻易变化得绝色美艳、英俊潇洒、甚至是仙气飘飘的。可是,通过整本西游记,能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妖怪们没有留恋这种变化形象了,它们常 态还是更喜欢保持本色面目。
, {9 C( y0 e( ~ E' O! K! c' q! R0 }% K0 b+ |6 K
妖怪们渴望的是人类的身体,可不是人类的美貌。它们知道,相貌的美丑,都不是本质的形象。它们能看到,一个人的心灵的美丑,才是她或他的本质形象。
6 o' {' u' W- Z+ [9 d
8 d% p! e" Z! u2 J4 {# G 从这个角度讲,妖怪们还都是有各自的道行的。比如这黄眉老妖,人家幻化出来的寺院“红尘不到真仙境,静土招提好道场。”,逼真度近乎百分百,用来迷惑三藏八戒这等没有心眼儿的修行人则成功率就是百分百。
}* t; l7 P" f2 L/ i# L8 {/ \, j( w6 X5 d0 G
话说,玄奘他为何轻易的被迷惑?那还不是因他心中有这样固化的执著?可是,人类为何有这样固化的执著?- A5 k( {' a3 [7 N
; i/ n: B& V2 g7 Q, B+ y 人类处于有形结构的最底层,人类被一切有形的固化的结构给禁锢着。再加上人类身体中、心灵中纵然有无数无尽的无形的高级结构,可是受限于自己眼见为实的眼睛和感官,人类有一种不可克制的把一切给固化的冲动。
) P: y. V! [. {- c; [" j2 o' c$ ~. B% h7 Q2 P
固化的内容,就成为经验、成为习惯、成为下意识的反应,有的,甚至上升为规则、信念、甚至是科学。从而,促使您成为,一个俗世中的人类。“就是无佛,也必有个佛像。”玄奘的这句话,正是反映出来这种下界物质的自我固化的自性。% \: Z6 X8 L, r& z1 z
9 _8 w @# E5 ~" h" C 人们身体中压入这种固化的内容多了,当然就容易变得沉重淤滞起来。这些固化物对肉眼不可见,可是却是与身体内外的各种有形的、下界的东西的同构物,其结构完全一样,结构粗糙、运作笨拙。成年的人们、老于世故的人们,永远没有孩童那种一望可知的干净的感受,乃是由此。: y* n) ?$ B7 B, H
5 n8 G6 I; P* H, h 不过,不要以为,这种固化都是坏事。尽管,对于俗世中的每个人,大多时候都不是好事。可是这是三界内的物质结构规则使然,并非是因为人类内在自我的愚昧。是人们时间漫长了,把它当作是自己,才让人开始愚昧的。
/ J" H; A5 q- G( ?3 I# s' ]1 n, ]) Y. e9 ~8 \# \% A( U1 K' Q
人们的身体,是一个可以与无限内容同构的奇异的构造。人们所经历的一切一切,有意识的、无意识的,凡是有接触的,都被映射压入这个奇异的构造。在人世间,生命的历程,就是生命,就是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感受的喜怒哀乐、经历的苦辣酸甜、天地、 ,不管每一个我们男女、老幼、穷富、全都进入我们的身体,成为记忆,哪怕我们想不起来的过去,我们不肯承认的生生世世,一切都如同一串串穿越时空的珠链,构成我们漫长的生命,让我们成为历史,成为纽带,连接过去和未来、圹宇和尘埃,我们生命的纽带,与宇宙交织,绑缚那面临溃散的躯体、行将消失的一切。# u: p4 f# |% I& Y1 n. d
$ {4 r. \ ?) o4 b5 j" z# `
每一次,我们转生,我们过去的记忆被压入不可触碰之境,身心空空的我们,以纯真孩童的面目,重新好奇、重新惊喜,重新经历人世间的种种,与过去不同的种种时代、境遇,新的记忆、新的阅历、荣华富贵、困苦艰难,再一次一层一层的,进入我们的身体、进入我们的记忆,与过去的生命衔接。
/ g6 E5 ?- z: K$ G; }4 k6 A
: D* C" t7 o6 M. q- I: K1 c 于是我们的生命深处,有了穿越千万年的沉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在的一切,让我们看上去脆弱的生命,实际上,有着不可思议的法力。只是,我们不知道,生生世世的我们,都不知道,经历这一切,除了抵达今天,我们的身躯,还有什么功用。 m. K7 V$ l7 D) M |
: E" z4 N( a' ?) b$ H3 s2 P+ x' Z 如果不是身躯有这个固化功能,人类小小的身躯、短短的几千年历史,如何便能,浓缩容纳如此惊人不可思议的一切?
5 m4 B) s( T* ?' m2 f0 d9 }
3 }. o, k ~0 @1 b& J8 e. ?1 L 一个人,过去的记忆,轻易便不再唤起。玄奘的修行路,则是,一层层的重新唤起,每走过一个层面,他走过的内涵,都在那里,可是他的身体,依然在红尘中,修行的成就,就远离而去。他的脑袋,如同一个转生的孩童,却又浸满了新一层面的各种七情六欲,所以你一次又一次的看到被唤起的他的恐惧、他的懦弱、他的自私自欺、他的愚昧糊涂,他重新在那种生死边缘上经历考验,所以看上去他表现得经常窝囊,经常软弱无能。不奇怪,换成你我,可能亦然。 }! u) U# P7 G
/ U% ~/ \) B) t. n( J
可是,沉淀的一切,可不一定都是好的。因为人人的辨别能力、抵抗力千差万别,生生世世、日日时时,身体中也积淀了太多不好的,坏的,错的东西。玄奘他,甚至把那些固化的执念、与修行的正念,混为一谈,起初,他把敬佛的心意,由于见不到佛,转移成为对佛塔佛像的敬意,意念中,以像意佛,接像敬佛。可时日久了,他固执于一定要拜佛塔,一定要拜佛像,并且自认为这才是坚定、虔诚、始终如一。见庙就拜的许愿,在起步的时候,好,虔诚、坚定。到了高层面,就不一定了。细腻的审视下去,方见杂质。
: y* a. `2 ` J% j% i. P3 v/ w+ D. r* y' a! b% m9 @# {6 K
所以,当颇有来头、颇有境界的妖魔出现的时候,他心中的杂质,没有妖魔境界高,他又固守杂质。在杂质的眼里、观念里,妖魔自然也是佛了呢。这一切,那妖魔可看得真切,所以它,应心而化,轻易的把你纳入囊中,把你千百年的道行,顷刻间化为脓血。实际上,你固守的,不是金身,的确只是一滩脓血。
' A$ ^4 D j+ ]- T5 k+ O6 c- y第六十五回(上)完 转自天涯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