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尔顿《新生活报》在线阅读

哈密尔顿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9|回复: 1

意返还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 时间跨度达五千年

[复制链接]

8780

主题

213

回帖

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7538
威望
2434
金钱
24138
注册时间
2010-2-19
发表于 2019-3-2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url=]返回顶部[/url]
% j8 Z# G/ z, `  T3 L: k, V
# z. h' e  j( r
+ t  I6 C+ j0 V! ^9 m! |
原标题:“今天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记意大利返还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 f' A4 ^2 f" H$ A$ N
新华社罗马3月23日电(记者郝薇薇 孙浩 李洁)古朴浑厚的马家窑文化红陶罐,线条流畅的汉代茧形壶,形制完整的唐代武士立俑,独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刻画精细的清末至民国紫砂壶……长期在海外漂泊的796件套中国文物即将踏上“回家”路。
) b# S  Q) s  t+ F3 `) {3月23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意大利总理孔特共同见证下,中意双方代表交换关于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开创了中意两国文化遗产合作的新里程,更为国际合作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树立了新的范例。* W: t3 ?4 u+ R# v! o
据介绍,2007年,意大利文物宪兵在本国文物市场查获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随即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对接意大利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开展流失文物的追索返还工作。历经10余年漫长追索,2019年年初,意大利法院最终作出向中方返还796件套文物艺术品的判决。7 s8 U5 o, C) t1 {( i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社会文物处处长吴旻告诉记者,中方将立刻与意大利文物宪兵进行具体对接,启动文物回运的相关工作。这次“回家”的796件套文物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器物种类多样,保存状况较为完好,总体价值很高,是中国历史各时期生产生活场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见证。
. s8 y0 ~% u; h& N* i  q“今天是一个盛大的节日,796件套中国文物将返还给中国人民。我们期待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在北京举办专题展览,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珍贵文物。”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旅游部部长阿尔贝托·博尼索利说。  _# p* m2 W: _
除了此次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文物返还,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意期间,中意双方还签署了多份有关文化遗产的合作文件,包括关于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对的谅解备忘录。9 R+ @# [1 g8 N' @% X2 U
中意是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大国。作为拥有最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的国家,双方在文物保护修护以及打击文物犯罪等领域保持长期合作。近年来,中意两国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在文物展览、文物保护修复和文物国际合作中不断扩大交流规模,提升合作水平。
' E* B% h7 i8 F" N, M+ R“中意文化合作项目有很多,美术、雕塑、绘画、电影、歌剧、芭蕾……通过‘文化丝绸之路’,我们向对方展示各自最精彩的一面。”博尼索利说。
- s9 Z. U! M, I! {* s0 L: {近年来,面对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复杂状况,中国有关部门通过双边执法合作、外交谈判、捐赠返还等多种方式,促成文物返还。圆明园鼠首兔首被法国皮诺家族归还中国,流落异乡的青铜“虎鎣”几经波折终于回归故土,美国返还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一件件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相继回家。
" M+ b- `# k& |& w) t2 N( g) S1 d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这批796件套文物,唤起中华民族多彩的历史记忆,更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新佳话。
$ n  p  w4 }& x- u7 Y6 ~( O/ ^0 H8 \" {5 y; E5 ?

8780

主题

213

回帖

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7538
威望
2434
金钱
24138
注册时间
2010-2-19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大利返还中国的这件“小黑盏” 同款当年曾拍出天价

2019年03月24日 10:20:02# h/ w/ `* a' R  w+ r5 u% W
来源:凤凰网历史


. l6 z* W7 ]$ `/ j0 F
1 q) t7 V1 W5 q% y

: d  V9 l( D# c+ z, c- r0 s0人参与0评论+ J0 G* E4 c+ d5 j- e$ i/ ^  ~

$ ]" w5 \' `' a, F3 [
/ t  x% e; w% A7 W% _6 C; c$ [
4 L1 w6 \3 R4 }

引言:2019年3月23日,意大利向中国返还796件文物艺术品,这是近二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在返还的文物艺术品中,有一只并不起眼的宋代建窑瓷盏。而两年半以前,2016年9月15日,在拍卖公司佳士得于美国纽约举行的拍卖会上,与这只黑色小盏同出建窑的南宋时期油滴盏(日本称油滴天目茶碗)以1170.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05万元)中标。该公司介绍称,这是南宋茶碗拍得的史上最高额。看到拍品照片的读者可能会问,这么一件其貌不扬的黑色小盏,怎么就能值这么多钱呢?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这么不起眼的南宋小瓷盏价值为何如此之高。

拍出南宋茶碗最高价的油滴盏

首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瓷盏呢?这是宋代建窑产黑釉油滴盏。说起宋代瓷器,众所周知是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除了定窑是白瓷外,其他四个都以青瓷出名。但五大名窑之外,建窑的黑瓷茶盏也是别负盛名的一代名器。

建窑在宋代名气之盛,足以与汝窑、定窑等名窑相媲美。在当时建窑瓷盏就被文人们津津乐道,苏轼、蔡襄、黄庭坚、杨万里,甚至著名的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都曾留下过诗文赞美建窑瓷器。可以说,在宋代当时,建窑瓷器的的名声和被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今天一般人所熟知的五大名窑。

倒是在日本,今天建窑瓷盏依旧保持了极高的地位。

宋代建窑曜变茶盏

日本的文物主要分为四个级别,即国宝、重要文化遗产、重要美术品和一般美术品。2001年6月,有1059件文物被指定为国宝。其中包括8件中国古代陶瓷,分别为宋代建窑曜变茶盏3件、油滴茶盏1件;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折枝牡丹纹茶盏1件;宋代龙泉窑青釉直颈瓶1件、青釉凤耳瓶1件;元代龙泉窑青釉褐斑玉壶春瓶1件。8件国宝级中国古代瓷器中,建窑瓷盏4件占一半,加上建窑系的吉州窑瓷盏,建窑系瓷盏占8分之5。可见的在日本,建窑瓷盏的地位高到什么程度。

这次拍出7800多万天价的建窑油滴盏也是日本收藏的宋代瓷器,属于"临宇山人珍藏"。藏主临宇山人本身就是日本收藏家,此次高价拍出的油滴盏早在1935年就被列入日本重要美术品记录。

建窑遗址

那么为什么在宋代中国和现代日本,建窑瓷盏的名气和地位如此之高,而在今天的中国就显得名声不著了呢?

这和一个重要的风俗有关,那就是--喝茶。

宋代喝茶,和我们今天喝茶,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完全不同。

我们今天喝的茶,无论是红茶、绿茶还是乌龙茶,都属于"散茶",即用炒制的茶叶泡水,得到茶汤。

而唐宋时期的主流饮茶方式,喝的是"团茶"。

按照茶圣陆羽的《茶经》,团茶的制作,将采摘好的茶叶,先放入甑釜中蒸。蒸的过程中使新鲜茶叶的汁水逼出,使其易于保存。再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然后将茶碎片按规程拍制成团饼的形状,最后将造好的茶饼串起来焙干、封存。这是团茶的完整制法。到宋代,更是用石磨取代了杵臼,将茶叶碾成茶末,所以也称为"末茶"。

饮用的时候,宋代主流的饮茶方法称为"点茶法",是我国饮茶史上对茶艺的要求最为高级复杂、茶具的配备也最为精致的饮茶方式。

宋刘松年《撵茶图》

宋代点茶法,先灸烤茶团,再取用适量的碾磨成末,将末放入茶盖中(茶碗),然后注水入盖,在茶碗中调和出一碗好茶。要求碾好的末茶取用适量,用茶匙投入茶盖,再加入少许水调和成點稠的茶膏谓之"调膏",避免直接用热水冲茶产生抱团结块的现象。随后,以沸水点注茶盖中的茶膏。所谓"点",是指一边用汤瓶注水,一边用茶筅搅打碗内的茶汤,以搅拌均匀,并且产生美丽的汤花泡沫。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欣赏冲泡的技艺,也欣赏茶汤的汤色、泡沫的形状花纹等,形成了"斗茶"的风俗。所谓"斗茶"就是比试各自冲泡茶汤的"汤色"和"水痕"。茶末倒入盖内,用茶筅在注水过程中旋转打击、拂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形成白色泡沫,观汤色即机比较这一把泡沫的形状花案色泽。而经过茶筅击拂之后,汤花呈现出如"乳雾洒涌",高出盖面并紧贴盏沿内壁,不易消退。此即"水痕",斗水痕即比较谁的水痕更高,消散得更慢。

元赵孟頫《斗茶图》

某种意义上,与今天咖啡泡沫拉花类似。

说了这么长的宋代饮茶风俗,这和建窑瓷盏有什么关系呢?

由于唐宋饮用末茶的饮用方法,其茶汤的浅色为乳白色或黄白色。相应的,茶盏使用黑色釉,形成最明显的色彩反差,无论是观汤色,还是斗水痕,黑色的器身都是最好的背景。且建窑盏采用"V"字造型,其造型腹壁较深,口沿宽大最适宜观色,器型饱满,手感厚重而且扎实。从整体造型效果上看,"V"字形茶盏盏面口径与底足比例相差较大,但十分协调,盖面口径大可以为观赏到更多的汤花提供便利。

建窑茶盏

而且建窑盏因其"底小壁斜,下狭上宽"的"V"形设计,使宋人用其彻茶时,茶汤久热难冷,易干不留渣,汤色澄清,滋味醇正。再加上其小底重心向下的作用,品茶时将其置于盖托之上,盖身可以自动扶正,能够避免因茶汤水的晃动而倾斜。可以说,从釉色到器型,建窑盏就是为宋代茶道而生的。也可以想象到当年最好的建窑盏在文人墨客,天子贵臣中会有多么高的地位。加上烧制中呈现出的罕见的油滴斑、兔毫斑、曜变等釉色花纹,更是成为一时瓷器中的极品。

末茶点饮

宋朝灭亡后,唐宋以降的文人士大夫崇尚高雅韵致的文化受到严重打击,末茶点饮在元代急剧衰落。而一直在底层流传的散茶冲泡法快速流行起来,成为元代之后明清时期的主流茶叶饮用方法,末茶点饮在明代还偶尔有记载,到清代彻底失传。

散茶冲泡时,茶水为透明的绿色或黄绿色,在散茶冲泡时,饮者还要欣赏茶叶在茶水中的形态。此时,黑釉V型的建窑茶盏完全不能符合这种要求,而各种以白釉为底的青花、釉上彩茶盏取代了建窑盏的地位。建窑盏随着末茶的衰落在中国渐渐不为人知了。

散茶冲泡与青花茶具

在日本,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事情。唐代时,中日交通史上著名的日本空海禅师来到中国留学。他在唐留学生活时间较长,在归国时不仅带了大量的茶籽,还带回了中国制茶的石臼以及传统制茶技术。因为崇尚唐朝文化的嵯峨天皇喜爱茶叶,寺院开始大量种植茶树,皇室也广设茶园,饮茶之风由此自上而下的推广开来。日本奈良、平安时期的茶文化,可以说是承袭唐风,此时的日本茶道从形式和内涵上,都与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倡的极为相似。

到了宋代,另一位中日交通史上著名的高僧日本荣西禅师,也作为学问僧两度赴中国学习佛法。在留学期间,荣西深受宋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茶饮之事也十分着迷。

荣西禅师

他对宋代寺院茶耳濡目染,处处留心,观察并学习了宋代流行的末茶点茶法。回国之时,他也携带了大量的茶籽、茶具。更为重要的是,他将陆羽的《茶经》手抄本奉若珍宝带回日本作为参考,由此完成了日本的首部茶经《吃茶养生记》。书中不仅介绍了饮茶的多项益处,还结合自己的见闻体会,对宋代中国各大寺院中僧侶行茶礼仪、寺院茶做以详细记录讲解。同时,记录了当时中国宋代的末茶点饮法,将宋代的末茶技术传到日本。

日本茶道

空海、荣西两位禅师传入的末茶点饮法,成为日本茶道的正宗。经过不断发展,为当代日本的抹茶点饮法奠定了基石。从末茶到抹茶,这种唐宋以来的饮茶法一直是日本上层到底层的茶道主流延续至今,而建窑黑瓷茶盏在日本的地位也一直高悬不落。这次拍卖出新高价并非无根之水。

' A1 t* x# V* @% Z0 _$ l

6 Z3 K& F/ l6 D" p
) E" ]' v4 p" ?3 c3 W
1 M2 S5 e) k9 q: a- O' G) u5 y

! B' Q2 k0 R9 \8 M-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哈密尔顿华人网

GMT-4, 2024-6-21 0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