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ijames 于 2015-8-31 20:51 编辑
, z/ R# ?/ C6 z# N$ A& E: X! D. q% G5 I8 H3 n* J; ]
”””
7 `3 t5 Y& O v5 S) S$ \一只速成鸡,再度牵动了中国人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心弦。45天出栏,养殖期间用药普遍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究竟45天的速成鸡能否称得上符合标准? 仅仅45天时间,一只40克重的小鸡就能长到三四斤重。速成肉食鸡怎么长得这么快?是不是用激素催大的?这是人们最大的疑问。 但在美国,关于这方面的反应却是惊人的。曾经有人与美国熟人聊到“肯德基速成鸡”的新闻,对方平淡地听完,然后反问了一句,“你们才知道肯德基的鸡是这样养的吗?”也曾有记者采访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在美国,肉鸡的问题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而在出版物和纪录片方面,美国媒体也是不遗余力的展示出了养殖产业的真实一面,有关方面相关的资料比较有名的就有《寂静的春天》、《快餐王国》以及更早些时候的《屠场》,而最近的例子则有08年,由艾美奖得主罗伯特·肯纳执导、历时3年拍摄的纪录片《食品公司》,以一个个令人震惊的镜头揭露了农业工厂真实的生产方式,直接将养殖业的本貌放置在公众面前。美国的肉鸡生长周期呈越来越短的态势,2000年前后已缩短至35天,比中国还短! 但问题也出现了,美国人出现了美国人才独有的病:肥胖速度快速发展、心血管病高发。美国人已经知道错了,市场也已用标签化让消费者去区别,这些速成鸡慢慢变成穷人的食品,中产阶级正慢慢退出速成肉市场。 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过去美国的牛是养在草原上的,靠吃草生长。后来工业化的速成牛,因为可以使用荷尔蒙,加上催肥剂、抗生素等技术,其成长速度迅速把传统养牛业击垮。传统吃草的牛被塑造成落后、愚昧的形象。后来随着美国人的体形迅速增长,肥胖成为美国人的最大一块心病,才发现原来那些速成食品是罪魁。于是一个回归传统的运动兴起了,那就是回到过去的吃草的牛肉时代,重塑“吃草的牛肉”运动。这个运动声势浩大,中产阶级认同度极高。 美国人单从外形上就可看出阶级属性:中产阶级收入高、健康意识强,承受能力强,可以买得起吃草的牛肉与有机奶,而低收入百姓只能跟着价格走,什么便宜买什么。这种购买习惯长此以往的结果,使美国人单从体形上就可区分出所属阶级,那些巨肥巨胖,基本上是社会低层百姓,因吃太多的速生垃圾食品,胖得可怕。而中产阶级以上阶层收入高健康意识强,形体基本上正常。 这就是美国和中国不一样的地方,美国的速成肉是穷人吃的,而到了我们中国,变成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尤其近年来我们中国为了大干快上,我国快速跟进美国工厂化农业规模化养殖模式,“速成鸡”“速成猪”“速成鸭”等进入我们的餐桌。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中国人犯上了美国病。 所以无论中国的速成鸡养殖过程中正不正当,有一点我们是需要明白的:就是速成鸡不该多吃,因为这在美国本就是垃圾产品。而我国却大规模的引进速成鸡产品,并在中产阶级中风行,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回到这次的质疑风波上,我们不说中国的速成鸡有没有添加不合适的药物,但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中国的速成鸡能引起这么大的公众质疑,这跟我们对舆论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从养殖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现代养鸡业的起源在工业化程度相当高的德国和农业高度现代化的美国。自从有了工业化养殖之后,传统意义上的家禽养殖已经是夕阳行业了。他们无法与工业模式下的大范围养殖——特别是高速养殖——相竞争。也无法满足现代人在肉类需求上的庞大数量。
7 w; \$ k. r+ z. h; f" Q/ h6 H 1950年前,也就是二战刚刚结束之后的世界,全球消费量只有7000万吨,而到了07年,这一数字随着战争后婴儿潮的到来,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肉类消费需求成长增长到2.7亿吨——翻了三倍还要多。正是因为工业化的禽类养殖开始在西方推行,在这几十年中,家禽在全球肉食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上升了2倍之多。& H7 i$ ]! C! B1 v
这种消费增长的背后,伴随着的是肉鸡的生长速度也在加快。据说在1935年,肉鸡成长到1.3kg的体重需要耗费90天,而到了1986年则仅需45天便能长到 1.8kg。时间再向后推20年,到了2005年,我们根据当时修订的《中国商品肉鸡生产技术规程》可以看到,肉鸡在42天的体重达到2.42kg也是正常的。 , _$ J' A0 z2 s: C5 Y: E
但是数据上的“正常”,为何会演变为当下舆论的声势浩大呢?1 v1 h2 F- d1 v+ R9 z" m* h) }' f- O
我们看到,快餐正是禽类在肉类消费中崛起的关键。而在美国,快餐文化崛起之前,禽类消费占肉类消费总量不过18%,而当下,大约占总量的四成以上。在这种庞大消费群之下的则是巨大的商业集团为了稳固消费者而不择手段的扩大舆论的宣传效果。在国内,肯德基麦当劳等速食文化抛开营养不谈,往往又和“至少安全”“好歹卫生”等词连用。在速成鸡事件曝光之后,我们才发现,在舆论的正确引导上,中国媒体显然长期存在着宣传的不足。" r7 C. P& _$ `% [0 z+ z, X
至少在肉鸡这件事情上,能看的出来,与美国对比,中国在舆论方面的疏导是完全属于空白状态。早些年,关于工业化养殖的探讨,甚至有很多类似“工业化养殖可以避免散养中食物、水源等不确定因素,是更加健康的养殖方法”的看法。而近年来,国内禽类消费增长了60%,加速膨胀的市场之下,是相关集团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快餐行业为例——多年来肯德基、麦当劳快餐连锁,在广告上砸下血本的宣传,使得洋快餐反而成了“安全、卫生”的代名词。这跟我们开头说的美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正是这种舆论宣传上的长期空白,使得问题一旦曝光就会演变成“社会事件”,公众的担忧在前期缺乏有效的疏导,在后期成为阴谋论的土壤。" b# M7 K- m2 l- N, b* t- c
不可否认,我们在舆论的引导方面有失误的地方,但这不代表我们在食品监管面前可以放松。
- Y @, H# i0 l9 I9 J 在国外,相关食品监管是有着及其严格的程序的。美国规定,在每分钟处理70只鸡的生产线上要有两名检查员,而如果每分钟处理91只鸡,检查员就得有三名。他们会翻动审视每一只从眼前经过的肉鸡,隔一段时间还会从传送带上取下一只鸡送去检验室切片分部位化验检查。而在其他国家,对于肉鸡的抗生素使用和停药天数也是有着明确规定和限制的。而且在欧洲大部分国家,肉鸡和土鸡会被明确标示,也正是在这种公开透明的监管和舆论监督之下,大部分西方国家公众对于肉鸡并没有普遍的抵触。
% z! B( H+ ~' h/ n 中国是否有相应的食品检测标准呢?有但不够完善,今年以来,舌尖上的中国所迎来的一桌盛宴,明胶、塑化剂等事件的轮番上演,也加重了公众对于速成鸡问题的担忧——相比之过去几年间,市场所暴露出的诸多食品安全问题,速成鸡的检验上是否有存在着漏网之鱼甚至是检测标准的滞后呢?我们不得而知。尽管有不少专家站出来表示,速成鸡的问题上,并不存在安全问题。但是笔者却以为,速成鸡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安全之外的。
1 b! v* ]1 Q9 P( u( s: I 即使速成鸡安全又如何?速成鸡的安全,并不构成政府对公众隐瞒速成鸡培养过程的借口。一只速成鸡,暴露出的是中国在食品监管的公众知情权上的空白。我们有权利知道我们即将吃下肚的食物,是由怎样的环境培养出来的。而不仅仅在于其是否能吃死人。这种权利的渴求是高于食品安全本身的。8 E. X. R0 q" s [: _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速成鸡问题的话,我们似乎可以从中看到一丝值得欣慰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所追寻和渴求的不再只是“真相”本身,而是得知真相的权利。这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进步的表现。
! i2 Z7 F* q( Y, g* \ 速成鸡是木已成舟的事实,那么在这个事实之后,我们所要求的就不该再是“痛定思痛”的“下回注意”了。监管部门能否借助这一个并不完美的问题本身,来进一步推进中国食品安全和信息透明问题的革命和发展呢?公众能否在相关的领域得到更多的知情权呢?而媒体和舆论的监测部门又能否在商业集团的利益面前不失本色的让公众了解产业的真实呢?这是我们未来应该考虑的事情。6 X$ V1 S. Z. E/ D0 q5 f
在食品安全上,我们希望,速成鸡只是一个个案;而在信息透明上,我们却但愿,速成鸡能够成为一个引子。
( F' _2 V9 j7 Y$ [; ]9 l/ E
( S( v- O: t6 E8 w: V5 y9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