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如果你问我,做妈妈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会告诉你:无它,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说,刚刚打扫干净的地毯,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的小小成就而沾沾自喜三分钟,就被孩子一个颜料瓶打翻破坏得一塌糊涂;心急火燎地要去学校接大宝,两个小宝却跟我玩起捉迷藏的游戏,眼见着马上又要迟到,心中的怒火就要喷薄而出;从小给大宝讲中文故事、念中文图书、看巧虎视频,大宝的中文依旧差强人意,每次的中文作业都和我较劲,期末考试居然刚刚及格; 等等。 我曾经对我妈妈的管教方式和语气态度颇有微词。然而事实上,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受的一些教育模式。当孩子们不听我的话,或者做事不顺我的心意时,我就会心烦气燥,忍不住大声斥责她们,正如我妈妈当年对我一般。 多少次,我都暗暗发誓,自己绝不会做像她那样的妈妈。但事实恰恰与此相悖:我对孩子们表现出的的严厉和苛刻,同我妈妈,如出一辙。当我看见孩子难过或害怕的时候,我又会后悔不已,不住地责备自己,并暗下决心下不为例。但是等到下次的时候,还是免不了控制不住。 终于有一次,当我看到年纪最小的嫣嫣,用与我一模一样的发泄方式来排解她的烦恼时,我痛定思痛: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让我的情绪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挫伤。
- w7 O) r8 r J4 B0 h许多心理学研究证明:性格受后天环境影响。这个后天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原生家庭环境,或童年成长环境,即父母本人的性格、信念、价值观、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等。与生命中之初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的互动模式(关注、评价、反应等),对于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无不避免地带有自己父母的影子。它顽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或价值观中,不因我们的内心抵触而消失,反而时不时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候流露出来。 诚然,父母一辈的教养方式有它不尽人意的地方。他们这一代,以及他们的上一代,上一代的上一代,凭借自己理解的父慈母爱,抚养子女。因为时代和知识的局限,他们的教养方式中,多多少少带有传统思想的影响,例如“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等等。家长意识强烈,喜欢包办代替,缺乏对孩子作为个体的尊重,忽视亲子交流和沟通,缺乏亲子交流的方法,不一而足。 而作为现代人的我,接受过高等教育,又飘洋过海,喝过洋墨水。在咨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完全有条件学习科学的、先进的家庭教育和人儿童心理知识,勇敢面对童年缺憾和自身的性格缺陷,积极寻求疏导渠道和减压方式,在自我意识、觉察和提醒中成长自己。 这不仅是我作为妈妈走向心智成熟的重要一步,也是我作为个体走向人格独立的关键一步。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忘记伤害、宽恕过去,真正地对父母释怀;才能让自己丢掉心灵的包袱,轻松自由地前进,并让家庭回归喜悦、平和的健康氛围。 8 R# c) b% {; z |" ~
大学问家胡适曾在自己的早年专著《论家庭教育》中,反复强调“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晚年,他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一语中的!毫无疑问,妈妈这个职业很伟大,为孩子和家庭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却没有任何保证能够在物质或精神上得到回报。但是,如果缺乏情绪的管理和掌控,这样的妈妈,却只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影响终身的心理伤害。所以说,耐心和慈爱,给予孩子心灵的滋养,有时会远胜于精心调配的可口美食,对孩子起居饮食的问寒问暖,和为孩子鞍前马后的忙忙碌碌。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意识上引起重视远远不够,还要从行动上主动配合。具体表现为,放低标准、舒缓压力,积极寻求疏导渠道,培养正面情绪,转化负面情绪。 比如说,看到刚刚清洁的地毯被孩子弄脏,赶紧在火山爆发前离开现场,等情绪平静之后再回来收拾;不要等到最后一刻再手忙脚乱,提前45分钟就准备给小宝穿衣穿鞋,小宝再调皮捣蛋也能保证按时出门,不耽误正事;孩子不喜欢学中文,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心情,同时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做妈妈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你能做到么?
& C2 I% d: F+ m;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