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与所有与covid -19相关的科学一样,相关数据仍在不断演变。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牛津-阿斯利康(AZ)COVID-19疫苗第一剂和第二剂发生血块的风险是否不同。 专家认为这种情况同样罕见,但也不是不可能。 加拿大卫生局主任Marc Berthiaume周三表示:“风险仍然存在,但当人们接种第二剂时,风险似乎不会更高。” “关于接种第2针阿斯利康疫苗相关的不良事件,我们所掌握的数据有限。”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专家们把目光投向了英国,英国自1月份以来就开始注射疫苗——比加拿大的时间长得多。 在英国已经接种超过2200万剂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第一针。其中约发现209例凝血病例。 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说,估计的风险大约是十万分之一,尽管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而且这个数字可能会改变。 到目前为止,英国约有440万人接种了第二剂疫苗。其中,大约有4例在注射后出现了罕见的凝血。 据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首席医疗顾问苏普里娅·夏尔马(Supriya Sharma)说,这大约是百万分之一的风险。 “但再说一次,这是我们从英国获得的信息。” 在加拿大,已经使用了70多万剂阿斯利康疫苗。目前已有7例罕见凝血病例(称为疫苗诱导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和2例死亡。 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麦克马斯特血小板免疫实验室(McMaster Platelet Immunology Laboratory)主任伊沙克·纳齐(Ishac Nazy)博士说,从英国的经验来看,接种第一剂引起的VITT病例“非常、非常罕见”,接种第二剂引起的VITT病例“更加罕见”。 他的实验室是加拿大唯一一个配备了VITT和VIPIT(疫苗诱导的血栓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检测设备的实验室,并且已经测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个可能与阿斯利康疫苗有关的样本。 他对阿斯利康的两剂方案很有信心,并强调加拿大人仍然应该接种能提供给他们的第一款疫苗。 “如果你成功地接种了第一剂疫苗,那么你的焦虑实际上应该会少一些,”他说。 “为什么(凝血)只发生在某些人身上,而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这仍然难以捉摸,但如果凝血是内在的,如果第一剂没有凝血,那第二剂也不应该凝血。”如果你接种第二剂后发生了凝血,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你接种第一剂时没有发生。很难推测。” 世界各地仍在分析“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说:“你可以体会到,由于这种事件非常罕见,想要弄清楚它发生的原因是多么困难。” 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医学和流行病学教授索尼娅·阿南德(Sonia Anand)博士说,必须对每个病例进行审查,以确定它们是否与疫苗有关。 她说:“但是我们对于第二剂病毒载体疫苗的凝血发生率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 “积极的一面是,加拿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知道如何诊断,也知道如何治疗。” 混合疫苗 病毒载体疫苗产生血凝块的风险——尽管微乎其微——正在推动有关可能混合和匹配剂量的讨论。 虽然没有关于这一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明确数据,但卫生专家对这一方案普遍有信心。尽管英国和加拿大没有官方的指导方针,但对于注射第一剂后出现凝血症状的人,豁免其注射第二剂,换成注射其他类型的疫苗的方案是合理的。 在英国,政府建议那些在第一次注射阿斯利康疫苗后出现非常罕见的低血小板凝块的患者在第二剂时接种不同的疫苗。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类似的情况,比如有HITT或hit2型病史的患者。 加拿大卫生部采取同样的立场。 沙玛周三说:“除非你有过这种非常罕见的凝血事件或过敏反应,否则你应该继续接种第二剂阿斯利康疫苗。” 纳兹同意这是正确的举措,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货比三家,”他说。一名政府官员周二告诉媒体,到6月底,加拿大将收到640万支牛津-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这意味着成千上万已经接种了第一针疫苗的加拿大人很快将获得第二针疫苗。 “如果你愿意接种第一剂阿斯利康,那么继续接种第二剂应该没有问题。凝血事件是真实存在的,但非常非常罕见,而且利大于弊,”他说。 这些风险包括与感染COVID-19直接相关的风险。英国研究人员今年4月发现,与疫苗相比,这种感染本身产生脑血凝块的风险要高得多。 Berthiaume在加拿大卫生部简报会上用法语说:“第二剂疫苗的好处是确保了长期免疫力……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第二剂将为人们提供更持久的保护,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并将帮助人们抗击COVID-19。” 纳齐承认,快速发展的科学发现已经产生了一些令人困惑的信息,但他相信,正确的决定现在正在做出。 他说:“正在根据经验和现有数据作出决定——不一定仅仅是冠状病毒及其疫苗,而是基于以前从其他疾病获得的信息。”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猜谜游戏,但实际上不是。” (Tom编译整理) ref: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