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ilton Chinese Website Yangqin jojo ma 地产经纪 刘苏杰 金房地产 方正贷款 广告招租
地产经纪 越淑梅 学区房专家 邱中威 北美华人新生活 地产经纪 刘碧兰 广告招租
地产经纪 Jason Xu 地产经纪 Cathy Su 地产经纪 李芳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水管水喉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哈密尔顿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哈密尔顿华人网™ 首页 加国生活 查看内容

移民温哥华11年与00后移二代的对话

2023-3-28 04:32|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156| 评论: 0|来自: 万维读者网

摘要: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克姐距离母子俩移民来到温哥华,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一年时间。转眼儿子已经成年,老母亲也学习用完全平等对视的角度和他探究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有一天,母子俩难得有机会坐下来, ...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克姐

距离母子俩移民来到温哥华,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一年时间。转眼儿子已经成年,老母亲也学习用完全平等对视的角度和他探究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有一天,母子俩难得有机会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展开了一场朋友一样的对话。

起初对话是用汉语进行的,逐渐的,儿子的输出已经不能用汉语顺利表达了,对话自然切换成了英语模式。老母亲万万没想到,下班以后还要进行沉浸式的英语口语练习。

作为孤苦伶仃远离亲人的移一代和移二代,在陌生的地方打拼、成长,其实两个人都有很多困惑和感悟。或许,我们的困惑也曾经让朋友们头疼,我们的感悟也让大家有共鸣。因此,将此次对话做了一些整理,收录如下。


为什么要移民?

母:其实我要承认,和大多数人可能不同,我移民出国完全是为了我自己。

子:哦。为什么?

母:很多朋友解读说是为了你的教育,那是流行的看法。我懒得解释,就默认了。你的教育不是唯一的原因,也不是主要原因。你知道我当时在一家大型外企工作。遭遇到的办公室政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很不舒服。正好移民签证下来了,我算是逃跑了吧,采取了easy mode。但这种自私懦弱的理由,不好意思和别人说的。

子:办公室政治,我大概能明白。(备注:儿子目前是大学在读期间的co-op,已经有了一些公司上班的经历和体会。)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啊。我不喜欢在国内上学。

母:那是因为你有了选择。如果我们不告诉你有移民的机会,你不还是得苦哈哈地在国内继续念书吗?

其实,移民的原因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是当时当下一种冲动的决定,也有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成年人,必须得为自己的决定埋单。


《带着爸爸去留学》剧照

什么是散养?

母:回头看,我都是采取容易的模式。 从小学到初中,学习对我来说很简单,没有压力。但是到了高中,我的物理不好。于是我就选择了文科。现在想想,有点后悔。如果还能选择,我一定选理科,学习一门技术。

子:物理是挺难的。我能理解。大多数人不都是采取easy mode吗?采取hard mode 的人毕竟少,所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不过让你决定文科的,肯定还是会有别的原因吧?比如你喜欢的科目?

母:那倒是。我当时就是喜欢英语,想朝着语言方向发展。

子:你看。而且文科也有文科的优点。文科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会比理科生强很多啊。这样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很需要的。

母:我后悔的,还有对你的教育。其实还是选择了容易的模式(老母亲内心反省:高情商的说法,叫散养;不客气的说法,就是懒。)

子:我在这里一直很开心的。我记得,在“XX实验学校”上学时,学校总会把班级排名挂在墙上。我的压力很大的。因为中国人还是要面子的,总想在别人眼里是“好”的那一个。你再看这里,没有作业,高中毕业都不用考试就可以上大学。真的很难想象我如果在国内,会变成什么样。

母:如果在国内,可能我也会顺应大环境,逼着你不断学习的吧。你有埋怨过我吗?我什么都不管你,学钢琴、去美国上学这些事情都没有逼你做。我没有和很多华人父母一样,给你报很多兴趣班。我是想,这样又跟国内有什么区别呢?

子:有的时候也会想。如果你逼我,我可能也就做了。因为我有的时候看到朋友弹钢琴,很帅的样子,我是羡慕嫉妒的。不过,我觉得我还是很满意现在的样子。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

母:你要想学钢琴,现在也来得及啊。

子:哈哈。那就算了吧。


《小舍得》剧照

看到后来的华人移民们将国内的竞争风气带到温哥华,说实话我从内心出发是不赞成的。但这个社会又无比现实。就像剧场里看戏,前排的人站了起来,后排的人怎么办?

没有学中文,后悔吗?

老母亲一直对往事追悔莫及。

母:我还有一件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让你继续学习中文。你的中文好像很差的样子。

子:哈哈。我的中文确实很差。我可以听懂,但很多话我已经不会说了。

母:我那时候想的太简单了。你小时候已经可以看那么复杂的书了。我以为就会一直保持下去,不会忘记。

子:我的中文就保持在小学四年级吧。还好拼音没有忘记。

母:但像我们现在这样对话,你不是已经只能用英语表达了吗?(老母亲又开始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打击了)你看那谁家的女儿,比你大不了几岁,中文很好啊,听说读写都没有问题。

子:(开始冷静地辩护)可能和我交的朋友有关系吧。来到这里以后,我的朋友一直都是本地出生或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会中文,或者中文很不好。那些中文还保持不错的人,可能他们交往的朋友都是说中文的。语言环境很重要的。(老母亲想起了他和朋友们的黑历史:把“昨天”叫做“去天”,把“肥肉”叫做“胖肉”……)

母:中文很重要的。你是中国人,却不会中文,有点说不过去啊。如果给你机会,还能再学习吗?

子:除非回到中国,要不然还是很难吧。可能以后我会让我的孩子去中文学校 (What? 想的够远的,女朋友都没有的光棍一枚,已经在想下一代的事情了。)不过能不能坚持就不知道了,因为我和他们的交流可能都不用中文了。

是否让移N代们学习并掌握中文,是困扰很多移一代的问题。语言的环境和用途,自身的坚持和毅力,都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不见不散》剧照

大学专业真的很重要吗?STEM一定会有好的 “钱” 途?

话题很自然地切换到了学习,毕竟这是他的主业。

母:你喜欢现在的专业吗?没有进入最热门的CS学习,是不是也感到遗憾。

子:说没有遗憾是假的。高中的时候没有想明白到底要干什么,报专业有点随便。但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母:你喜欢coding的话,自己可以学习吗?

子:大学主要是教给你方法,告诉你有哪些原理和结构。具体到Coding,其实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去完成不同的工作。这是不断更新的。我一直都在自学技术性的东西。目前这个co-op的工作,也能学到很多。

母:我从自己的经验来看,希望你是掌握技术的。文科生专业太虚了,不好找工作。

子:是的。我对自己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有信心的。STEM基本上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母:我看选择STEM的女生越来越多了,这多少也跟它的“钱途”有关系吧。

子:确实越来越多了。不过有的时候,女生还是稍微会受到一点性别歧视。比如在做小组项目的时候,很多男生会觉得女生就是天然比较弱的,就不愿意选她们当队友,或者就是不听她的意见。

母:你看我们周围有好多认识的女孩子,都是学STEM的,都很厉害呢。几个毕业的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比如那谁谁谁(老母亲很为女生抱不平,巴拉巴拉列举了一堆别人家的女孩子)。

子:嗯。(在强大的事实面前,儿子点头同意,虽然有些微的勉强)

要推翻刻板印象是真的挺难的。在华人自成小圈子的温哥华,这样的壁垒同样不容易打破。假如我的孩子是女孩儿,我还会不会要求她去学STEM?我想大概率还是会的。

其次,对孩子专业的期许,某种程度上也是家长内心的投射,自己没有达成的目标,想借由孩子去实现。这,算不算一种自私的表现?


《生活大爆炸》剧照

毕业以后,会选择在温哥华工作吗?

选择在哪里工作,就是选择未来的生活方式。

母:毕业以后,希望在哪里工作呢?温哥华吗?还是会考虑美国?(这么问,是身边有越来越多的移二代选择去其他国家工作生活)

子:我其实不太喜欢温哥华。这里太冷了,又常常下雨。我希望的地方是要暖和,也有很多的中国人,这样生活起来会比较方便和舒适,比如加州。如果去欧洲,生活方式很不同,我会觉得 out of place (不自在)。

母: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呢?也许待着待着就习惯了,总有个适应的过程。就像你刚来这里的时候,不也是一样的嘛。

子: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你说我是中国人吧,我觉得又不一样。像这里的中国留学生,我和他们玩不到一起去。说我是外国人吧,好像和那些白人也有很多不同,基本也很少交流。小的时候会有一些白人朋友。等长大了,离白人也越来越远了。那么,你想在哪里退休呢?想回中国吗?(不知道是恋母,还是真的有要扛起父母养老责任的意思)

母:我也不知道。我也不太喜欢温哥华的天气。我喜欢有阳光,能走出去,而不是老窝在家里的那种。而且温哥华的节奏太慢,我有时候觉得很烦。总之你不用管我。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来就行啦。

子:确实,温哥华适合养老。不过,我也不想回中国,那里竞争太激烈,被压榨得很厉害。

母:是呀,国内就是卷得厉害。如果你去美国,我倒是全力支持,那里工作机会多,挣得也多。年轻人就要闯。我是最好你离我远远的。(老母亲内心OS:疫情延长了我当保姆的时间,受够了)

子:目前recession经济萧条期,提供给外国人工作签证的机会不多,必须特别优秀才行。我目前还不够努力。

母:我看你花在玩游戏上的时间太多啦。有时间多学习点东西,争取变得优秀不好吗?

子: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我当然要怎么高兴怎么玩了。

母:一到5点,你就关上电脑不工作了。(儿子目前是远程工作)你的工作做完了?

子:我的工作是按时间付钱的。我多工作一分钟,他们也不会多给我钱。

母:你每天的工作难道没有计划吗?当天的工作如果没有做完,那么加一会儿班也很正常啊。

子:工作不是我的全部。我有自己的生活啊。

母:不好好工作,很快就会没有工作。我怀疑你以前那份工作是不是也这样?你的经理对你没有意见吗?(前一份工作他倒是常常加班,有没有加班费就不知道了)

子:没意见啊。他还给我写了推荐信,说我工作做得很好。我就是凭着那份工作经验找到现在这份工作的。

两代人关于工作的看法,对待工作的态度明显不同,陷入了循环往复的争论中,好像蛋生鸡,鸡生蛋一样绕不清了。为了不伤感情,话题就此打住。


《我,到点下班》剧照

虽然只是一对移民母子间两个多小时的对话,样本很单一,但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这样的移一代和移二代在温哥华还有很多很多。等进入日复一日固定的日常,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多少经历同样的纠结、矛盾和犹豫,具体到教育的目的,专业的选择,日后扎根的地方,以及是否还回得去的故乡。我也见过很多家庭,孩子毕业了,一家人分别在三四个不同的国家生活。如果你的家庭选择移民到此,以后也很有可能碰到同样的情况。这个,你准备好了吗?

如此这样敞开心扉的对话,在孩子成年以后,渐渐多了起来。让老母亲感慨又欣慰。感慨的是,移二代吃不到父母在国内发展多年才会具备的人脉资源,基本相当于是从零起步。但在加拿大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似乎对生活的毒打没有切身的感受和预期。担心他们的抗压能力不行,怕真的面临现实的严苛,日子过得太艰难。这样的局面不是通过技术移民过来的移一代所期待的,却很可能是无奈又残酷的现实。

欣慰的是,理解是建立在沟通之上的。儿子理解和接纳这个并不完美、有点懒、还很自私的母亲。中国人的传统,比如孝顺,比如尊老爱幼,依然牢牢地长在基因里。其实,在哪里生活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人始终保有真心、善心,肯付出,懂回报。

孩子也从完全在意别人的态度,变成了更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加拿大教育体系和整体环境的影响。虽然还会聆听家长的意见,但听从内心的想法,变成他们选择生活更重要的考量。尤其00后,伴随网络长大的一代,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70后、80后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拒绝当社畜、拒绝为了工作而挤压自己的闲暇时光,是他们回复社会的答案。在没有清楚内心的想法之前,很多人选择Gap Year,通过游历世界,不着急进入某种固定模式,这其实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而移一代们,也应该放手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不要把无形的压力放在下一代身上。既然把孩子带到了这个崇尚自由成长的国度, 还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欣赏他自主思考的能力。人生的路终究要他们自己去走,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要相信,移二代们在接受开放系统的教育之后,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最新评论

快递公司 陈教练 星星画室 绘画 xiongmao 广告招租 资深CPA/CMA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哈密尔顿华人网

GMT-5, 2025-2-1 23: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