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留学生被认为是富裕家庭的子女,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许多留学生为了在加拿大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背负了巨额贷款和债务来资助他们的学业。 图源:theglobeandmail 23岁印度留学生卡尔提克·普拉尼(Kartik Purani)在安省基奇纳(Kitchener)一套625平方英尺的一居室公寓里与来自印度的其他3名学生合租。其中一人睡在前门内侧的走廊,一人睡在客厅的床垫,另外两人共用一间卧室。 他们没有餐桌,平时就坐在地板上吃饭,每人每月支付1800加元房租中的400至500加元不等。 普拉尼先前已经获得了印度一所大学的三年商科学士学位。他正在安省Conestoga学院攻读金融科技研究生课程,学费约为15,000加元,他之后还打算再攻读另一门课程,以便申请3年的毕业后工签。 他的梦想是在高端金融领域工作。 他已经来加拿大留学几个月了,但几乎没有体验过什么校园生活。他的第一个学期完全在线学习,去学校的次数不到五次,现在仍然不熟悉学校的走廊。除此之外,打过两次台球,外出堂食果一次。 他的当务之急是找工作。普拉尼说:"我承受着压力,我必须赚到学费。" 图源:ALICIA WYNTER/THE GLOBE AND MAIL 他说,如果没有工作和收入,他将无法支付下学期的学费。 普拉尼虽然只来了几个月,但是已经有不少工作经验。他曾在安省Elmira附近的一个农场捡鸡蛋,但雇主要求他处理动物尸体,这让他觉得很困扰,所以他辞职了。 后来,他又在亚马逊仓库找了份工作,但工作地点位于距离他超过50公里外的汉密尔顿,交通费用占用了他收入的一大部分。 上周,他又去一家商场的美食广场找工作。他参加了一个餐厅的招聘会,但当他到达时,已经有800名应聘者排在他前面,其中大部分是留学生。 压力和焦虑让他不堪重负,他的室友有几次回家都发现他在偷偷哭泣。 图源:ALICIA WYNTER/THE GLOBE AND MAIL 不过,普拉尼并没有后悔。他说:"你必须经历挣扎才能最终获得快乐。那就是目标。" 他表示,他之所以选择在加拿大学习,而不是美国或英国,是因为加拿大的留学移民政策很有优势和吸引力: 1. 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工作, 2. 毕业后获得两年或三年的工签 3. 有机会获得永久居民身份(PR)。 普拉尼的室友之一——30 岁的瓦伊巴哈夫·帕特尔(Vaibhav Patel)表示:"永久居民身份是最大的吸引力。" 帕特尔曾在印度担任软件工程师,但为了在加拿大过上新生活,他放弃了这份高薪工作。现在,他在基奇纳一家咖啡馆上晚班刷盘子,凌晨2点关门后骑自行车回家。尽管生活很艰苦,但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帕特尔说:"我现在还是学生,困难点没什么。" "留学生做的是加拿大人不会做的工作,而且加拿大的学院和大学已经到了没有留学生带来的资金就无法生存的地步。"他补充说,从长远来看,这样做会有回报。 图源:ALICIA WYNTER/THE GLOBE AND MAIL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的一个周末,来自安省多所大专学院的学生络绎不绝地前往宾顿(Brampton)的一个锡克教寺庙参加祈祷活动,并留下来享用社区厨房提供的免费餐点。他们中的许多人表示,支付学费和满足基本需求是一项挑战。 26岁的贾斯帕尔·考尔(Jaspal Kaur)来自Amritsar,她在加拿大一直找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她的丈夫从印度过来加入她,获得了开放工作许可证(学生的配偶可以申请进入加拿大并工作),他安装厨柜的工作维持了他们的生计。他们与另外两个人合租一个地下室公寓,每月支付1000加元的租金。 她目前负担得起食品杂货,但没有储蓄。 考尔表示,她需要在11月之前筹集9000加元来支付她在Loyalist College学院的学费,该学院在多伦多地区设有分校。 图源:ALICIA WYNTER/THE GLOBE AND MAIL 20岁的萨希尔·巴蒂亚(Sahil Bhatia)就读于Canadore College的大多伦多地区分校,他在宾顿的一家杂货店工作,拿着最低工资,并与12个人合租一个四居室的房子,每月租金为425加元。他的家人是印度的农民,他们借钱来资助他的学业。他的学费1.5万加元约为他们年收入的6倍。为了使这笔投资得以回报,他需要成功拿到枫叶卡。 22岁的阿玛迪普·考尔(Amardeep Kaur)是St. Clair College学院大多伦多地区分校的学生。她在距离锡克教寺庙不远处的一家餐馆工作,并解释说她希望未来可以在医院或诊所工作。她与持有访客签证的父母一起合租一个单间,每周工作20小时。她住的这个宾顿出租屋的地下室有9个人共用。 大概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加拿大的留学生活还有这样一面。许多印度留学生表示,加拿大的学费很高,但赌一把是值得的。你怎么看? 来源链接: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