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出国留学,学成,留在国外工作几年,受不了思乡之苦,回国,国内呆了几年又出国。 临行前发了个帖子,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心情倾诉,底下评论区炸了锅。 留守国外的人,大都身同感受,但是国内的网友却绝不认同。 一网友说,在国外的人,最爱听国内卷。 天天人情世故,自己出来了,就可以道遥自在这种话; 最听不得众叛亲离,背井离乡这种话; 都想听自己选择是对的,还以为国内是2000年。 他们不知道的是,国内也已经过去23年了。 国内比国外好多了。 一网友说,”咋上面天天说卷呀卷,我咋天天在躺平呢?“ 生活是自己过的,又不是别人帮你过的。 你想躺平,国内也大把城市让你躺平啊,你想卷就去拼搏。 有网友更是毫不留情,“你这样子,在国内肯定混不好!“ 其实,不管是什么原因出国,被套上“众叛亲离”这个罪名却是担不起。 今年,从春天到秋天,我回国了两次。 至于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说也罢,未语泪先流。 01每次坐飞机,都碰上了谈及留守老人落泪的游子。 八月底回来,从韩国到美国的一段,碰上了一位东北的女士。 我都没有问过她的名字,因为我们都有同一个名字——海外华人,海外的生活,中国的牵挂。 回是回不去了,但是到老,对于故乡和亲人,会魂牵梦绕。 这位女士,十几年前移民海外,七八年没回去了,家中有老父老母,自己又是独女,在美国安了家。 三年前,本来订了票,想回去看看,结果爆发了疫情,被退票了。 今年放开了,票紧张而且死贵。 但她没有再等。 她买了票,从美国到家乡要转五次飞机。 单是在美国就要转两次,还有一次是红眼航班,在韩国还要过一夜,路上单程要四五十多个小时,来回得一百个小时。 她没有说苦累,只是谈到回家看了父母时的欣慰,然后静静地养精蓄锐,等待下一段路程。 不知道接下来,她是不是会经常回国; 也不知道她是不是会想法,把父母接到国外团聚; 但是,她并没有抛弃父母亲人,至少在心理上是没有的。 分地而居,只是情势所逼。 02还有一个女友,姐妹俩,一个在北美结婚生子,一个在欧洲安居乐业。 都有能力将寡母办出来团聚。 但是,母亲坚决不同意。 因为探亲几次,她觉得没有在国内过得自在舒服。 不但不同意,家里老房子要拆迁了,按说能分个一百多平宽敞的套二房。 姐妹俩建议妈妈要个套一的,剩下的面积要上百万的现款补助,母亲有退休金,加上百多万现金,晚年生活至少经济宽裕。 没想到,老太太死活不同意。 不但不要套一,一定要两姐妹凑钱买套四的大房子。 理由是,将来两姐妹携家带口回去住,有地方。 其实,她们都有工作,孩子们都上学,注定不能回去常住,偶尔回去三两周,住酒店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两姐妹拗不过她,就照办了。 她们说,妈妈为她们奉献了一生,如果不超越她俩的能力,如果她想有个全家团聚的梦,就让她去做吧。 03在国内坐网约车,碰上一个退休年龄的大姐。 听说我从加拿大回来,她说, 她儿子也在加拿大读书,毕业后留在了加拿大。 我问,你赞同他留加拿大么? 她说,“生活要他自己过,我赞不赞成,不能替他做决定,但我和老公是决计不会跟他出去过的。我们在熟悉的地方,有退休金,有公费医疗,吃得好,为什么要出去?” 我问,“你怎么退休了还开网约车?” 她说,“我的同龄人退休了,都忙着帮儿女看孩子。我孙子在加拿大不用我看,我在家闲得慌,找人打牌都凑不齐,干脆出来开网约车。跟客人聊天解解闷,还多攒两个,以防老了不能自理,自己雇人侍候,不用拖累儿子。” 她又补充,“不是我“凡尔赛”,我的老姐妹除了帮看孩子,还得帮孩们还房贷,经济和时间上都没我宽裕。” “当然,每逢节假日,他们家儿女们提着大包小包聚一起,我也眼红。但是,平常日子还是多过过节,不是么?”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这样一句话: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可真当你走过他的路时,你连路过都觉得难过。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