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ilton Chinese Website Yangqin jojo ma 地产经纪 刘苏杰 金房地产 方正贷款 广告招租
地产经纪 越淑梅 学区房专家 邱中威 北美华人新生活 地产经纪 刘碧兰 广告招租
地产经纪 Jason Xu 地产经纪 Cathy Su 地产经纪 李芳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水管水喉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哈密尔顿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哈密尔顿华人网™ 首页 加国生活 查看内容

从洗车工到房地产经纪,他披荆斩棘一路走来…

2023-11-7 06:56|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102| 评论: 0|来自: 八仙过海

摘要: 我们总说,移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不论你是通过什么项目移民,都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才能实现我们追求的“安居乐业”。每一个“一代移民”,从踏上这片陌生土地的第一步开始,人生就进入了某种归零的状态。而再次出 ...

我们总说,移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不论你是通过什么项目移民,都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才能实现我们追求的“安居乐业”。


每一个“一代移民”,从踏上这片陌生土地的第一步开始,人生就进入了某种归零的状态。而再次出发,这一路不说让你脱胎换骨,也称得上“满路荆棘”。


今天的移民故事,是一个在加拿大生活了20年的朋友,倾情讲述他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


01 为赚生活费,吃尽打工苦


我是2003年留学来加拿大的。那时候的政策,留学生是不允许打工的,可是因为要赚生活费,所以就在课余时间去找一些华人公司的现金工来做。


那时候,温哥华的华人虽然也不少,但是以香港人居多,所以如果想找这种工作,“粤语”就是一个必备技能。


我是上海人,本身对粤语一窍不通,学起来也很有难度。我记得当时有个传统的港式茶餐厅招服务员,就是有早茶、晚市的那种,菜单好几页,菜品几百个。而做服务员就需要记住每一个菜品的名字,以及它们的粤语发音。这对我来讲太难了。


我当时有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他是广东人。我被逼得没办法了,就想了一招——就是让我朋友把餐厅菜单上所有的菜名都念了一遍,我用录音笔录下来,回家后反复听。这样才能在服务客人的时候,知道他们点的是什么。



即便是这样,我后来也没能在这家茶餐厅留下,因为粤语实在是太差了。


我还曾在洗车行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两年。


那份工作是我看了网上的招聘广告自己找过去的。见了面老板就问能不能干。我就说,洗车不就是体力活儿嘛,我可以的。


因为是新人,所以老板就安排我从洗轮胎干起。洗轮胎是一个很辛苦的活儿,因为除了要清洗轮胎,还得挨个打胎油,也就是说洗一辆车至少要起蹲8次。


那时候,洗车行在温哥华比较少,所以生意特别好,很多人都来洗车。我会从早上9点钟开门,一直洗到下午6点,我计算过,平均下来每天至少100辆车。这意味着我每天至少要起蹲800次。


我的膝盖是严重劳损的,后来有一阵时间我得了骨质增生,严重的时候膝盖都是肿的,没法弯曲,所以走路、上下楼梯都不行。


那时候也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案。我记得很清楚,去看医生就是找理疗师,费用是$50一次,他都是怎么处理呢?就是帮你用那个梅花针在膝盖上放水。因为膝盖劳损严重,就是里面有积水,所以它不能弯曲。放了水之后,膝盖就能动了。好了后可能只休息一两天,就还得继续去干活。


我在这个洗车行陆陆续续干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这是一份全职工作,也是我当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因为收入还是不够开支的,所以我下班之后还有做兼职工作。


我记得车行是下午6点下班,然后我就会去附近一家餐馆打工。那家餐厅现在已经换了老板、改了名字,当时是一家火锅加烧烤的店,我一开始是从洗碗工开始的。没办法,新来的员工总是要做最苦最累的活儿。


后来店里有个帮厨走了,老板觉得我人还不错,就让我在厨房做帮厨了。


帮厨做什么呢?就是刨肉。


那时候那家店的火锅是“自助”形式的,我记得当时很多学生就会攒很久的钱然后过去大吃一顿。


所以这一顿一定要吃饱,要点很多菜,各种各样的牛肉羊肉鸡肉的。


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后面刨肉。去冷库里拿冰冻的鸡肉羊肉牛肉,然后用刨肉机一片一片地手工刨成片。不仅是切片,还需要摆盘。


那老板是香港人,比较讲究,会要求我们把肉片卷成卷,然后一片一片放好,摆得漂漂亮亮的再拿出去。


那时候老板常跟我们说:“你们眼里要有活儿”。就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很清楚。意思是手不能停。


因为我们打工的时候,老板是每15分钟算一个节点,这样一个一个节点来。就比如说你这半个小时完成了,后面没什么活儿或者客人不多了,那么老板可能就让你回家了。所以你一定要自己找活儿干。


比如说快到9点半了,你就一定要自己找活儿干,这样你才能再干到9点45,如果快到9点45了你又能找到活儿那么你就等再干到10点。工时就是这么一点点攒出来的。反正就是你要比较勤快,老板才觉得薪水付得值,你才能多留在那里。


说起来,那时候竞争还是挺激烈的。那个年代的留学生因为家境、汇率等原因,和现在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那个年代的留学生们基本都需要打工来补贴生活开支。所以如果你觉得没活儿干就站在那里,那老板肯定看你不舒服,就会让你早点回家了。


正式移民之前,大概的打零工经历就是这样的。



02 第一份正式工作我做了七年


我正式移民也就是拿到PR是在2006年。从此以后我就可以正式找工作了。加拿大是这样一个社会:很多工作,特别是一些比较好的工作,它都需要朋友或者熟人的推荐。所以这边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挺难找的。


我记得当时发了很多的简历,得有个50、甚至100份简历出去,都没有消息。


当时我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是机缘巧合。我坐公交车路过温哥华市中心的一家店,看到正在招聘。那家店叫做“FutureShop ”,是一家家居零售店。我在那里一干就是六七年,一直做到2012年、2013年。



我记得我刚去的时候,那边没什么华人,就是没有人讲中文,全部都是西人。我是当时唯一一个能讲中文的销售。


后来随着我们国内移民过来的朋友增多,就有越来越多的华人住那边,他们去店里看到一个讲中文的华人销售,就会觉得很亲切,很多人就找我帮忙买东西,所以我当时生意还挺好的,也认识了不少客人。


不过现在那家店已经没有了,已经改名变成了best buy,估计整个机制也不一样了。


03 刚结婚就和恋人分隔两地


我跟我太太认识得蛮早的,大概2001年吧,那时候我们用QQ聊天室,一群人瞎聊。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就和她认识了。


我们是在2006年结的婚。但当时我其实是犯了一个错误,导致我们不得不异地了很多年。


我自己是在2006年的6月份“登陆”激活PR身份的。我那时候也没有咨询专业人士,就自己脑子里一闪“哎,那得先注册结婚啊,注册结婚后我回到温哥华才能给她担保啊”。


于是我俩就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赶紧去上海注册了。之后我就6月份飞来温哥华“登陆”。


就是在“登陆”的时候,移民局的工作人员让我填一张表。方式是他问我问题,我回答他。具体他写得什么我也是看不到的。


他当时应该是有问我,“你有没有dependent?”。我当时对“dependent”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依靠你生活的人”,就觉得肯定是孩子嘛,所以我就回答说“no dependent”。


后来我很顺利地拿到了枫叶卡。大概过了半年多,也就是2007年的年初,我就自己申请团聚移民,让太太过来,也是自己填了表格就寄过去了。


因为我是在温哥华读书的,英文也没问题的,所以也没有找个专业的人咨询,也没有人提醒,就自己拍脑袋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了。这事儿我回想起来特别后悔。


当时我记得团聚申请还没到移民局呢,在米西沙有个“case processing center”(预审申请的机构),它就回信说你这个申请有问题——你在2006年6月登陆的时候,写的是“no dependent”,但是你和太太又是在5月份注册结婚的,也就是说你登陆的时候已经结婚了,但是你登陆的时候却没有改“婚姻状态”。也就是说你并没有把她添加到你的关系人上去,所以你不能给她做担保。


这其实就是我“登陆”时犯得一个很小很小的失误,但却导致了我太太不能作为我的“被担保人”来办理团聚移民。


当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有两种:


要么就是先不结婚,等我到加拿大登陆,激活PR身份之后,再回去注册结婚,然后再回加拿大过一年之后再给她担保做团聚移民,这也是最常规的做法;


要么就是我们5月注册结婚后,把结婚登记的信息补交给移民局,然后我不急着登陆,要等我太太的信息也整理好了,两个人一起登陆,激活PR身份,领取枫叶卡。


但是我当时不知道这个事情,所以导致我和太太异地了8年,她一直到2014年才登陆加拿大。


其实我2007年收到信之后,也咨询了很多律师,也希望能够通过解释啊、人道主义啊等方式来让移民局网开一面,但加拿大的移民局,流程比较死板,规定就是规定。他们虽然并不怀疑这个事实婚姻,但就因为当时没有把她的信息提交,我就不能给她担保。


后来我们商量了下,还是决定不上诉了。所以这8年,真的挺不容易。


那时候我记得还没有开放旅游签,更没有什么十年旅游签。加拿大的签证还是比较难拿的。不管是留学、移民、商务签证、工签等等都不容易。2008年2009年那时候,加拿大对中国的移民政策没有这么开放,也没有那么友好。签证非常难拿,所以她基本上是过不来的。


而且她去填写任何申请表的时候,都会写到配偶是加拿大PR身份,那么签证官就会怀疑她的移民倾向。所以她一度是任何签证都办理不下来,都是被拒签的。


所以那8年,我们就要么我每年回国待一两个月,要么我们去第三国家相聚。比如去美国、印尼什么的别的国家旅游。


那8年真的是挺辛苦的,幸还好她一直支持我。


两地分居的那段日子,我们彼此都为团聚而努力着。两人都埋头工作,我在加拿大拼命上班,他在国内也是这样。


后来直到2012年,我们又重新办理了一次团聚移民。也是机缘巧合吧,那个时候办理移民的人很少,可能移民局比较有时间,所以就认真看了我们的case,就给我们批了。所以我太太终于在2014年4月份登陆加拿大。我跟她一起回的温哥华,开始了在这边的生活。


04 开启新的事业


我现在是一个全职地产经纪,主要在大温地区做地产销售。


我其实一直对地产行业比较感兴趣,我很喜欢加拿大的建筑,各种造型的建筑。我记得以前自己经常开着车到处跑,去看人家的独立屋。就是和朋友一起,今天去西温看看,明天去温哥华看看。


大概是在2015年吧,我那段时候正好没那么忙,于是就去UBC的Sauder学院读了一个realtor课程,拿了一个房产经纪牌照。从此我就转变成了一个全职地产经纪。



我挺喜欢这个工作的,入行以来也有很多故事。


你每天面对不同的买家、卖家,面对不同的客人。也许对我们来讲只是一个交易一个transaction,但是对买家来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选择,是他们人生当中的一个重大决定。


所以我其实是觉得有成就感在其中的。不管是帮客人找到合适的房子,还是看他们卖了小房换成大房。


我觉得加拿大这边买卖房子的频率比国内要频繁的多。我有些客人都认识好多年了。他们最初可能只是单身一个人,买了一个一室公寓,然后等结婚了或者父母要过来了或者拿到移民身份了,就会卖掉小公寓,换一个大一点的联排。再然后有了小家庭、有了孩子,房子又不够住了,就会再把联排换成空间更大的独立屋。


所以我们房产经纪的角色不仅是一个销售,还是一个陪伴者。我就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因为看着他们的家庭慢慢变大,而我们一路陪伴。



我当时来温哥华的时候才20多岁,如今一晃20年过去了。所以说我差不多一半的人生经历是在加拿大温哥华度过的。


我觉得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可能在国内会得到很多父母的支持、家庭的帮助,但是在这边基本上就是要靠自己。其实“独立”这个事儿是我在这边慢慢养成的。


当然我其实也是挺幸运的,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人。不管是留学时代还是后来工作之后,我都结识了很多朋友。有些朋友甚至已经认识了十几二十年了。


我现在的朋友们基本都是在这边认识的,而且都是认识了近20年的。他们已经从最开始大家一起吃吃饭,打打电话的那种朋友,变成了很熟悉的家人一样的关系。我们逢年过节的也会聚一下,往事都历历在目。



我想,这些人会是我一辈子的朋友。


最新评论

快递公司 陈教练 星星画室 绘画 xiongmao 广告招租 资深CPA/CMA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哈密尔顿华人网

GMT-5, 2025-2-11 08: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