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ilton Chinese Website Yangqin jojo ma 地产经纪 刘苏杰 金房地产 方正贷款 广告招租
地产经纪 越淑梅 学区房专家 邱中威 北美华人新生活 地产经纪 刘碧兰 广告招租
地产经纪 Jason Xu 地产经纪 Cathy Su 地产经纪 李芳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水管水喉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找回密码
 注册
哈密尔顿华人网™ 首页 生活指南 查看内容

华裔CEO:想超越美国 须改变"追求完美"的教育观念

2019-5-31 20:34|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422| 评论: 0|来自: INSIGHT视界

摘要:   早在朋友圈中,听到吴夏青的名字和故事,一直希望从教育的角度对他做个访问。  假如说我们对教育有一些“刻板印象“,夏青的人生则刚好颠覆了这些想法:  少年班(类似于天才班)的学生,16岁保送大学,但他 ...

  早在朋友圈中,听到吴夏青的名字和故事,一直希望从教育的角度对他做个访问。

  假如说我们对教育有一些“刻板印象“,夏青的人生则刚好颠覆了这些想法:

  少年班(类似于天才班)的学生,16岁保送大学,但他并没有因为超前学习、“揠苗助长”而失去美好人生;

  硕士博士在美国,没有念斯坦福这样华人耳熟能详的顶尖名校,却被谷歌苹果争着录用;

  华裔科技人才,被公认为数学好、勤奋刻苦,但欠缺领导力和创新能力,而夏青不仅具备强大的项目领导力,还很有魄力的开创了高清智能地图创新企业。他的公司DeepMap去年估值接近5亿美金。

  

  (测绘车前,吴夏青与DeepMap CTO、前谷歌地图项目负责人马克·惠勒)

  作为体制内超前教育培养的学生,他如何看待中美教育的优劣?身处硅谷人工智能创新最前沿,他认为孩子需要从小培养哪些能力?他学习和挑战的内驱力是从哪里来的?

  

  

  01中美教育差异:不在技能,在思维

  自从世界经合组织对全球70多个国家的教育展开PISA测评,以上海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孩子,在数学方面全球第一,“中式数学教育”迅速成了一个热点。

  有人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太牛了,要想孩子成绩好,应该这么学;

  也有人质疑:这个测试的标准客观吗?为什么“数学差”的美国人,却培养了数量庞大的诺贝尔得奖者,并引领了世界科技发展?

  为什么华人数学好,却很少偏离“码农”、“矿工”(指投行里做Quant建模的)的职业路线?创新型人才是如何培育的?

  

  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夏青,他对东西方两边教育的优势,分别谈了看法——

  夏青说,数学教育有两条路线:

  一是基础教育,这是为大部分孩子准备的,它强调数学的基础计算和能力。中国在数学基础教育的教学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基础教育的扎实功底,我们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工程师,促进了科学和国力的发展,使中国成为全世界的技术工厂。

  在硅谷,华裔家庭依然很重视孩子的数学基础教育。而和我们很像的,还有俄罗斯和印度、裔的家庭等等。

  二是超前和竞赛教育。竞赛不适合所有孩子,它是给那些对学科极有兴趣、也有天赋的孩子设置的。

  而中美教育最本质的差别之一,并不在于基础教育如何开展、拼竞赛的孩子比例是多少,而是思路的不同。

  美国很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不太强调竞争和对比,努力扬长,而非拼命补短。

  孩子的成绩不会当众公布,你只能看到自己拿了一个A,受到鼓励,但并不知道班里多少人得了A;同时,学校会鼓励你发展自己的长处,数学好的孩子,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数学,语文达到一定能力就可以了。没有了同学间的横向比较,孩子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会总是用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较量,而是更关注“自我”、打磨最擅长的学科。

  所以,偏科的人在美国,反而很有优势。他们获得很多资源支持、参与竞赛、也有实践的机会。而AP课程的设置,允许优秀的中学生提前修读大学的课程。有天赋、有兴趣的孩子,完全可以超前学习,抵扣大学学分,未来提前毕业。

  因为得到非常多的自由探索的机会,美国好的大学的学生往往已经很成熟,并不是菁菁校园的青涩学子,而是对自我和社会都有了解、有规划、也有实践经验的成年人。

  

  而华人家长培养孩子,往往希望孩子面面俱到,各方面都出类拔萃,都完美。但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当精力分配的很分散,什么方向都拼尽全力,孩子可能没办法集中力量打磨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学科,失去了在优势领域走得更深的机会。

  美国培养了很多“怪才”,包括那些进入MIT、斯坦福的人,他们并不是什么都好的完美学生,但他们的偏才,却往往是研究机构和企业最难以获得的,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所以也可能是最“贵”的。

  而很多华人学生是令人惊奇的“通才”,什么都能做,编程风行时,大家都转去写代码;人工智能火的时候,又可以去做AI;甚至有的可以转行作医生或者律师。

  回头来看,夏青说,在他小时候,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偏向于生存竞争为导向的培养,注重基础学科教学,孩子从小很有竞争意识,希望把别人全面地PK下去,获得考学的胜利和继续深造的资源和机会。

  而美国是人格与发展为导向的,更强调被教育个体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无可比拟的贡献,因此大家反而会趋向于团队协作,优势互补,发挥自己最擅长的,一起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

  竞争本身没有错,但假如强大的基础教育,再能结合对于孩子特长的肯定与发挥,以及团队协作的心态与能力,面对未来,那将是相当有效而且有战略性的。

  当中国的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下一代孩子的教育,应该会突破生存为导向,更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团队的协作与创新。这一点,他在中国一些前沿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方面,已经看到了,甚至好过美国的一些企业。

  

  谈到少年班(把6年中学课程,浓缩到4年读完,提升科学竞赛能力),夏青说他是超前教育的受益者。

  因为从小喜欢数学、爱做题,他在少年班得到了深入发展的机会,如鱼得水。学校给了他们班顶尖的老师配置,老师们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和高效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性和启发他们如何作人。他的兴趣专长得到了极大发挥。报考大学时,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学习计算机,得到了保送天津大学计算机系的机会。

  在他看来,如果有的孩子在某些年龄段对某些学科的学习速度慢,他们就应该得到放慢进度的机会。分流教育,为的是更好的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不同个性与能力。

  所以,没必要妖魔化“少年班”、也无需神化“天才班”。如果有些孩子因为“天才培养”,出现了问题,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教育方式,比如,这个孩子是否缺乏兴趣和能力,却被家长强行的揠苗助长,逼着他超前学习、竞赛刷题。

  尊重孩子的不同天赋与能力,给孩子应有的资源,这是家长和学校值得去做的。

  

  

  

  02AI时代,孩子教育需要什么?

  作为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夏青认为孩子应对未来世界,需要哪些技能呢?

  这一点是我们最关心的。

  出乎意料,夏青没有给我们一张“未来技能”清单。相反,他说,孩子最重要的是人格,其他都是可以在日后学习的。倘若缺乏这个基础,以后学得越多,反而问题越多。

  谈起花650万美金行贿进入斯坦福的华裔学生,夏青说,做家长的,不应该本末倒置,不妨实在一点、朴实一点,优先看清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能上名校当然是好的,但不能因此放弃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诚信。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诚信的社会,虽然也有违法的人,但社会整体的法治意味着,你如果失去了诚信,你不仅很难就业,连银行卡都办不出来。而诚信教育对于任何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

  夏青所说的“人格”,也是美国学校很重视培养的。它不仅仅是品德,更是责任感和回馈社会的使命感,这是驱动美国很多高级人才终身奋斗的动力。

  他们认为:追求真理,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发展,这是无可比拟的成就与满足感。如果,一个人的目标仅仅是拿第一、上名校,那么在得到这些之后,他的人生会是很迷茫的。

  早年司徒雷登为燕京大学(现北大)竖立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Truth For Service)”,这种理念也是今日美国的很多行业领袖仍然信奉的。

  

  那么,名校在找工作时有优势吗?夏青说,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名校效应当然是有的。美国是一个注重实际效率的国家,雇佣名校毕业的学生,企业出错的概率低一些。

  但同时,很多企业也很看重成本。雇佣同样应届毕业生,SanJose State University(圣荷西州立大学)的毕业生,会比例如斯坦福的毕业生,薪水要求可能低一些,对公司的行业地位和福利待遇等要求可能会小一点;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见的一定录用名校的学生。而类似圣荷西州立大学这样的学校,因为学生的技能非常务实,在湾区的就业率是很高的。

  当学生有了工作经验,再谋求第二、第三份工作的发展,这时候,雇主衡量的主要是实际项目经验和面试表现,而不会太看重毕业院校,只是众多考虑因素之一而已。

  夏青当年很幸运地获得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全额奖学金,而且计算机实验室的导师非常好。夏青也是一个务实的人,家里没有万贯家财,可以靠奖学金留学是非常好的机会。他很实在的说:你拥有什么资源,在不牺牲人格的前提下,善于用好它就可以了。

  人生是一场长跑,目标与心态同样重要。夏青的第一份工作,是大学的研究助理,他在那里踏踏实实工作几年之后,去过几家不同的软件公司,进一步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后来太太博士毕业,为了家庭团聚,于是换工作加入谷歌,投身于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的建设当中。六年后被苹果公司高薪聘用带领团队,从零打造了苹果的3D地图项目。

  他的学习和工作历程,有捷径,也有许多曲折。而这些一步一个脚印的磨砺,让他不仅收获了专业能力,也获得充盈而踏实的幸福感。

  

  

  

  03终身学习的内动力从哪来?

  夏青对于兴趣与目标的追求,这种内动力是哪里来的?

  夏青说,他的内动力可能跟童年的成长环境有关。

  

  夏青的妈妈是一家科研单位的图书管理员,小时候,他常常泡在妈妈工作的图书馆,沉浸在一排一排的科幻小说、期刊、画报中间,对科学产生了好奇心。而父母对他虽然有要求、有规矩,但不会事无巨细的什么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的好奇心,给了他探索的自由。

  夏青的妈妈是一个很自律的人,非常严格、高效、认真、守时。夏青十几年来,每天都会被妈妈准点叫醒,饭菜一早就被母亲准备好了。夏青看到妈妈每天如何自觉、自律的安排生活,也潜移默化的很尊重时间,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

  在他眼里,母亲还是一个很会解决问题的人,面对困难,很少表现出畏惧,总能迎难而上,找到办法。来自母亲的榜样,让儿子拥有了面对困难踏实苦干、持之以恒的做事风格。

  

  回想妈妈的言传身教,夏青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做了父母之后,挑战是巨大的。因为工作忙,很难有时间跟子女深入相处。小时候,我们可以常常围在父母左右,母亲烧个水,孩子站在身旁,看她如何计算时间、安排先后,一件小事都能学到很多。而现在的家庭,几乎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父母都很忙,忙得可能一周都见不到孩子。

  因此,父母更需要在有效的陪伴时间多投入。虽然做人工智能研发,但夏青严格管理儿女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不允许12岁和8岁的两个孩子滥用数码产品。夏青会鼓励他们多做体育运动、探索自身兴趣。在他看来,体能好,对未来的长远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夏青还特别强调中学母校的影响。他的母校呼和浩特市二中,虽然地处西北,但学术上排名全国百强,由傅作义先生一手创办。

  虽然在高考的体制下,学校仍然坚持教授许多素质课程,包括篮球、排球、滑冰、服装设计、编程等等。

  夏青回忆,二中的学生是全市顶尖的,而他就读的少年班,更是集中了全省PK筛选的30位数理学霸。学校的学习氛围,让那个年纪的孩子,觉得就应该去探索真理和新知。

  二中让他受益最大的,除了学术方面,还有老师们的人品。夏青印象中的老师们,是对教学严谨认真的一群高尚的知识分子,这潜移默化影响了他一生的做事风格。

  环境与为人——这是采访中被他反复提到的、影响成长的两个词。

  (注:夏青的母校,除了每年培养高考状元,去年在国际升学方面也成了媒体报道的一批黑马。)

  可以客观的说:孩子在国内外不同的环境接受教育,会获得不同的思路与启发。

  但夏青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同样不能忽略的事实:无论国内外,一所真正好的学校,绝不会仅仅影响孩子的一次考试,而是会带给他学术之外的,长远的人生启迪。这样的启迪,是支撑一个人长远发展的动力。

  而相比选择一所好的学校,更根本的问题是孩子自身的人格、内驱力和没被磨灭的好奇心,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是最值得去保护和争取的。

  无论国内外,当一个家庭、一所学校认清教育的本质,都会帮助一个生命找到人生的方向、价值与幸福感。而这,也是真正“昂贵”的教育。

  

最新评论

快递公司 陈教练 星星画室 绘画 xiongmao 广告招租 资深CPA/CMA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哈密尔顿华人网

GMT-4, 2025-4-1 18: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